關于契丹人的流向,過去大都從遼亡后談起,把金、元及元以后的契丹人流向放在一起談[44]。但實際上在金、元及元以后,契丹族是處于兩個不同階段。在金元時期,契丹族雖已分化,但尚存在,是處于消亡階段;在元以后,則契丹族已消失于史,不再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而且從金元到元以后,時間跨度太大,其間契丹族的流向也在不斷變化中,籠統合在一起研究,不易考察其最后的流向。 如金代契丹族,雖分別入西遼、入西夏,留居金統治下和入南宋,但至13世紀,元盡滅諸國,所有契丹人統歸于元朝。在元代,契丹人或入蒙古、或入漢族、或在西域,并有少量入朝鮮,部分入達斡爾。這構成了契丹人的最后流向。而從諸流向看來,其中當以入漢族為主。因為流入其他族者,以后亦陸續歸于漢族,現論述于下。 契丹文字 一、直接流入漢族的契丹人 元朝至元年間(13世紀末)規定“生長漢地,通漢語的契丹人,同漢人”,并將全國人分四等,即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將契丹人列入漢人之中。《輟耕錄》也載漢人八種中有契丹人。元末一些契丹人的后裔,如石抹帖木兒,別名繼祖者,定居浙江臺州,已完全漢化,又如耶律楚材父子的漢化。耶律有尚已完全成為一個真正的儒者,接受漢文化了,其他契丹人在元代散居各地與漢族雜居,也逐漸漢化。因此,這部分居漢地的契丹人,最后都融入漢族之中了。 金代入南宋的契丹族,在元代已不獨立見史,表明已融入漢族。元代尚是契丹族的,明代也已融入漢族。遍查《明史》各傳,已不見一個姓耶律、蕭、移剌、石抹等。應該都是改易姓氏了。而且《明史》中提到有些人“其先為蒙古人”者,“其先西域人”者,但沒有提到有“其先為契丹人”者。這并非由于沒有一個人是契丹人的后裔,而是契丹人早已包括在漢人之中,而明代,漢人和南人都是漢族的一部分。因此,凡其先為漢人者,就不必再注出了。 契丹族發髻款式 陳述指出:“河北省寶坻縣有‘耶律各莊’,至今村人多劉姓。從遼朝以來,耶律譯劉。那么耶律各莊劉姓十戶的先世,很清楚地是契丹人。此外,在寶坻縣內尚有達子莊、達子屯、哈喇莊,薊縣有黑家莊、科科莊、野王莊、律家莊,灤縣有野里莊。我們不是說這些村莊人戶的先輩均是契丹人,但這些村莊命名的當時,主要住戶可能是契丹人,這些人們當然已融合于漢人了。” 據孟志東介紹,云南有十五萬人是元代留戍的契丹將士的后裔,其中有不少已報稱漢族,這也是契丹族人入漢族的一個例證。總的說來,除了居住今內蒙中部,即所謂居西北的契丹人可能先融入蒙古族,居新疆地區的契丹人可能融入回鶻等族外,其他居住內蒙東部、東北地區、中原地區、南方地區的契丹人,基本上都融入漢族。因此,漢族應是契丹族的主要流向。 契丹族 二、先融入其他各族但最終又融入漢族者 遼亡以后,契丹人分居各地者,有的先融入其他各族,但以后隨著其他各族一起又融入漢族。有些甚至還來不及融入其他各族,就一起融入漢族了。 如契丹人生長西北者,按元朝規定是同蒙古人,有的有可能也融入蒙古族中。但隨著蒙古人統治的穩定,立即開始剝奪一些依附蒙古人的契丹人的權利,將他們分別調往各地。而且,元代蒙古人為統治漢族而遷居中原。元滅亡,大部分遷居中原的蒙古人卻留在了中原,融入漢族之中。這樣,原來融入蒙古族的契丹人,最后也都融入漢族中。其他原來融入女真族的契丹人,也隨著女真人融入漢族而融入漢族之中。西遷西遼的契丹人在元滅西遼后,也有不少契丹人最后仍融入漢族之中。因此說,契丹族的主要流向是漢族。 契丹文化 現代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