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歸楚。這是蒲松齡先生寫的一個自勉,上面寫的是越王勾踐破吳的一個典故,而事實上越國先是敗給了吳國,越王勾踐成為吳王夫差的奴仆,為其養(yǎng)馬、打掃衛(wèi)生等,后面通過各種手段得以回國,臥薪嘗膽20年,最后滅掉吳國。今天講的是越王勾踐在吳國的一個故事,也這是這個事情是其回國的關(guān)鍵:為吳王夫差嘗糞。 吳王抱疴,不瘳,勾踐問疾,勾踐日:“臣在東海,曾事醫(yī)師,觀人泄便,能知疾之瘥劇。”乃手取其糞,跪而嘗之,日:“夫糞者,谷味也。順時氣則生,逆時氣則死。今囚臣竊嘗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fā)生之氣,是以知之。”夫差大悅?cè)眨骸叭试展篡`也!臣子之事君父,孰肯嘗糞而決疾者?”由此可見,分析大便顏色、味道而觀察疾病,很早以前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臨床的重要參考依據(jù),而現(xiàn)代醫(yī)學進行糞便檢測,和中醫(yī)具有相似的道理。 大便是水谷糟粕和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細胞代謝物、死亡微生物等共同組成,觀察其形狀、顏色、氣味可以了解身體健康情況,包括腸道菌群是否失衡、肝膽代謝情況、紅細胞情況、包括腎臟功能等,這也是中醫(yī)為何對大便的情況如此重視,《黃帝內(nèi)經(jīng)·五臟別論》:“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望大便的顏色:大便為什么會有顏色,不同顏色代表著什么呢?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由血紅素和鐵離子組成,在肝臟中衰老的紅細胞中的血紅素在血紅素加氧酶的作用下生成膽綠素、CO和二價鐵離子,膽綠素隨即在膽綠素還原酶的作用下生成膽紅素,而二價鐵離子也轉(zhuǎn)變成鐵蛋白,膽紅素在回腸下段和結(jié)腸的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變成膽素原,膽素原隨糞便排出接觸空氣后被氧化成尿膽素和糞膽素,膽素呈黃褐色,這是糞便的主要顏色,當膽道堵塞,膽紅素不能排入腸道形成膽素原,糞便呈灰白色或者白色,而未被細菌作用的膽紅素隨糞便排出,糞便呈現(xiàn)橘黃色。大便顏色過深,提示膽紅素高,那么也就是說,死亡的紅細胞很多,才會有大量的血紅素變成膽紅素,因此膽紅素可作為判斷紅細胞凋亡程度的一個參考數(shù)據(jù),膽紅素過高,可能有貧血。 血便。日常大便出血,人們往往想到是痔瘡,或肛裂,而忽略了大腸癌的可能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逐步趨向高脂肪、低纖維素,從而使大腸癌的發(fā)病率明顯提高,并趨向年輕化。因此,大便出血首先要警惕癌腫的可能,這對中老年尤為重要。 黑便或大便內(nèi)有紅色血液均為消化道出血所致,但月經(jīng)期的婦女,排便后有時亦可見血液;口服某些中草藥、活性炭、鐵劑等,大便也可呈暗褐色或黑色;食用過多的肉類、豬肝、動物血,大便可變暗褐色;口服酚酞制劑,大便有時也呈鮮紅色。肛裂便血、血量少、鮮紅,血見于糞便表面、便紙上或便時滴出,可伴有肛門劇痛。痔的便血,特點是無疼痛,血色鮮紅,便時出現(xiàn),出血常為間歇性。便秘,糞便干硬、大便次數(shù)增多。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是痔出血的誘因,病人有痔塊脫出、疼痛、瘙癢等表現(xiàn)。直腸息肉,也是便后出血的主要癥狀,出鮮血,量不多,血常染在糞便之外。早期直腸癌并無癥狀,但有少量出血,肉眼不易察覺,癌腫表面破潰后,便時肉眼可見鮮血。晚期便血較多,糞便常混有膿液或粘液,有特殊的腥臭味,伴有便條變細,同時可出現(xiàn)輕度腹瀉,里急后重,體重減輕,貧血等癥狀。細菌性痢疾,便血量少,伴有膿血樣或粘液膿血樣便,血為鮮紅。阿米巴痢疾,大便呈暗紅醬色、粘液較多,下腹有壓痛。 由此看來,便血都是病理性的,而且不同的血便與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特殊聯(lián)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注意觀察大便的色澤,及其伴隨的癥狀,及時看醫(yī)生,及時治療。 望大便的性狀 大便清稀,可見消化不良或腸滴蟲所致的腹瀉,如同時有粘液、膿血則應考慮急性腸炎。 大便帶膿血、粘液,則以細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為多見;大便呈血水或洗肉水樣,可能為嗜鹽桿菌感染或急性壞死性腸炎等;大便呈米泔水樣,常見于霍亂或副霍亂;大便內(nèi)含有大量脂肪及泡沫,多氣而臭為胰腺疾病或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等;若大便呈糊狀,一般為功能性腹瀉所引起。 大便的次數(shù) 正常糞便量的多少和食物有關(guān),進食肉類及蛋白質(zhì)者量較少,素食者量較多,健康人每日有1~2次通暢的大便,成條形狀,松軟適中,有臭味。如果超過正常次數(shù),就是異常表現(xiàn)。 腹瀉。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稀薄或雜有膿血、粘液者,常可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癥狀。腹瀉常見于急慢性腸炎、急慢性痢疾、某些食物中毒、急性傳染病、腸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也可見于某些胃腸激素分泌增加,內(nèi)分泌代謝障礙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等。此外,飲食不當,著涼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均可產(chǎn)生暫時性的腹瀉。 根據(jù)腹瀉與腹痛的關(guān)系可以進行自我鑒別,初步了解腹瀉的病因。其方法是:腹瀉伴有腹部腫塊,多見于結(jié)腸癌和增殖型腸結(jié)核等;腹瀉伴隨里急后重,一般來說病變在乙狀結(jié)腸下段或直腸,如細菌性痢疾、直腸癌等;腹瀉伴隨發(fā)熱,多見于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如果起病急、病程短,腹瀉次數(shù)多,一般為急性腹瀉;病程較長,腹瀉次數(shù)較少,多為慢性腹瀉;腹瀉伴隨臍周圍絞痛,多為嗜鹽桿菌食物中毒;左下腹疼痛,多為細菌性痢疾;右下腹疼痛,多為阿米巴痢疾和腸結(jié)核;中上腹部疼痛,多為腸胃炎;腹瀉后絞痛不緩解者,多為痢疾;腹瀉后腹痛能緩解者,多為腸炎、腸結(jié)核;如果腹瀉伴隨嘔吐、腹痛,常見于食物中毒或腸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 便秘或者腹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diào),大量細菌、寄生蟲滋生,而女性生理的特異性,子宮位于大腸與膀胱之間,大腸中的細菌可以穿過腸壁、子宮壁進入子宮,大腸中的寄生蟲爬出體外,通過引道進入子宮,這些都會引起各種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滴蟲病、念球菌感染、子宮息肉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月經(jīng)失調(diào)、不孕等問題,因此《黃帝內(nèi)經(jīng)·標本病傳論》強調(diào):“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即只要有大小便問題的,先調(diào)節(jié)大小便,后調(diào)其他問題,就是使排泄通道暢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