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下一代是件及其耗費精力財力和心力的事情,在外人眼中孩子是一件藝術品,而對于父母教育孩子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仿佛智能手機一般由父母自己親手去制造,無論從外觀還是內部的構造,只要身為家長這個主要責任人來說,做錯一步,或忽視一點,都有可能會影響甚至毀了孩子的一生。 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一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是早教的關鍵期,也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期,十歲之前,是孩子品格、人格、性格、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十歲之后,孩子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tài)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jīng)不是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時期,甚至會形象與孩子針鋒相對開始的階段。于是由于身為父母根本沒有拿捏好孩子真正好的時期,給予該有的關懷與培養(yǎng)是極度失職的行為。 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才三歲能夠明白什么,能夠學習什么,而看孩子也僅僅在于一個看字,好像只要他不出意外,不受傷,吃飽喝足不吵鬧就是最乖的寶寶,也是自己使命的完成,然而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內心意識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想法和欲求,在摸索間也必然會觸犯成年人世界的許多錯事,而在這一刻批評幾乎成為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方式與態(tài)度,并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振振有詞和身為父母的威嚴與正義,批評教育的確是教育的一種方式,但卻并非是而非唯一方式,更會在多次使用后產(chǎn)生副作用,父母自己以為的記憶加強,反而成為孩子世界里的強烈反感和抵觸,甚至到對立情緒的產(chǎn)生。 我們的大腦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載體,這是與生俱來的存在,孩子由于小反抗意識會相對弱,但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不滿反感情緒的沖擊,孩子大腦接收的信息就會是威脅預警,從而產(chǎn)生這種極度的自我保護的情緒進行防御機制,然而孩子不會是以暴力還擊,而是使用他當時能力與性格相對應的自保行為,則出現(xiàn)以下幾種腦反應下的不同狀態(tài): 一、反抗型孩子,辯解自己的過失從而反對你的觀點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毫無防備可以接近的人,然而也是他們的第一模仿人,在父母失控批評孩子的狀態(tài)下,他也會照貓畫虎已經(jīng)記下所有的模式表情,也就是遺傳的說法,實際并非僅僅的血脈相傳,而是因為長時間的耳濡目染的一種必然形成,開始孩子對于父母的威嚴所畏懼,但久而久之就開始了自己的反擊行動,不管父母自以為說的多么合情合理,孩子也會更加貼切的找出理由來搪塞家中的教訓,這個理由的水準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水漲船高,不難發(fā)現(xiàn)成年人中依然有繼續(xù)著這種做事風格的類型,這就是已經(jīng)植入骨子里的習慣,面對錯誤和危機都會本能的來保護自己,找一系列的托詞借口來為自己辯解,這樣情況下形成的大腦本能模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僅聽不進去身為父母經(jīng)驗之談對的東西,也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二、陰奉陽違型孩子,以撒謊作為保護傘 當犯了錯誤,因經(jīng)驗搜集的信息,本能的知道自己一定又會被謾罵指責,于是干脆選擇先發(fā)制人用很多并非真實的故事編制而成說給父母聽,用父母的理解和同情心來達成自己逃避責罰的可能性。而這樣的大腦驅使下,他會形成一種不好的品性,謊言多了會成為慣性,甚至有時候會分不清真實與謊言的界限在哪里,因為凡事遇到與自己有半點危機潛在可能的時候,都會發(fā)出這種自保的行動信號給大腦。 三、破罐子破摔型的孩子,你愛說什么說什么,我就當耳旁風刮過就好了 一些父母總是很疑惑,甚至捶胸頓足,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這么難管,每次批評他,他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像個木頭人一樣在那,怎么說都聽不進去。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拒絕接受的不是你的批評,而是你對待他的態(tài)度,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既能達到批評的目的,又能讓你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四、懦弱怕事型孩子,一生都沒有主見任人宰割 有些強勢父母會自負對自己的管教有方,孩子乖乖聽話從不忤逆家長的意愿,對于自己想法他們從不敢表達,以至于到最后變成根本沒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要求,直到走向社會也不能適應復雜人際關系,有時候甚至任人宰割愚弄欺凌,再急再氣也都會是本能的壓抑忍耐。而這都是因為小時候的模式而形成,此刻再去教育孩子要大聲說出來要反抗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恐怕他真的做不到。除非你們有長生不老的本領去照顧孩子一輩子,不然千萬不要過度強勢的行為毀了孩子的一生。 |
|
來自: 雅博學苑 > 《親子教育,蒙以養(yǎng)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