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從文字里熟悉虞世南,是從他的一首詩——《詠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后來讀到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讀到關于這幾首關于蟬的詩的評論: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也是感到妙絕,感到特別熨帖。 在大多數的朝代,剛正、忠誠、正直、善良的臣子,難得有善始善終的。虞世南歷經多朝,先是陳亡了仕隋,隋滅了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竇建德被李世民滅了后,又入唐,在李世民朝代得到善終,以八十一歲高齡辭世,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還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虞世南的官場生涯還是順順當當的,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朝代變革,但是一直得到任用,終老之時也享有尊崇身份,比起比他晚生三十八年的同樣正直、善良、才華橫溢的褚遂良,要幸運多了。 虞世南之所以比較幸運,關鍵是他在自己仕途的后半生遇到了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因此,盡管虞世南多次直言進諫,由于李世民的善于反思,善于納諫,在政治上相對比較清明、寬容,虞世南沒有因此獲罪,遭遇貶謫。據史料上記載,虞世南雖然從外表看上去顯得怯懦、弱不勝衣,但是性情剛烈,直言敢諫,因此深得李世民的敬重,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虞世南的書法很好地繼承了二王書學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遒麗雅正,透露著一種清剛之氣。后世對虞世南的書法評價也不少,美譽度也不低。像《書后品》里,把虞世南的書法列為上之下品,并評論道:“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先是說虞世南晚年正書水平略遜于王羲之,接著說虞世南的書法是優于歐陽詢的。 遺憾的是,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就已經很稀少,傳世書跡刻石有楷書《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墨跡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淳化閣帖》里收錄有虞世南書法真跡刻本有楷書《大運帖》,行書《去月帖》,行草書《疲朽帖》、《鄭長官帖》、《潘六帖》等。《汝南公主墓志銘》為行書紙本,縱25.9厘米,橫38.4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館,是虞世南的唯一存世的行書墨跡,彌足珍貴。由于是草稿,文末沒有虞世南署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