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 來自安金磊厚土園 00:00 02:35 寫 在 前 面 安金磊 河北省棗強縣馬屯鎮東紫龍村人。他是一個用生命的真誠對待土地和莊稼的有機農人,同時也是一位學養淵博的有機哲人。他原本農業科班出身,從國營農場辭職后,開始了他夢想的自然農耕實踐。他承包的40畝地,從來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甚至不澆地。他的理念是:自然的土地就是最科學的土地,也是最實用的土地,更是最干凈的土地,長出的莊稼當然也是最好的,而過多的人為干預,就是對土地的破壞。他將種田變成享受快樂的過程,嘗試一種嶄新的“農業禪”生活方式,恬淡、質樸、灑脫,讓人對這位新農民刮目相看,感慨萬千。 廖曉義 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兼主任; 1954年出生于重慶,1986年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是知名民間環保事業倡導者和活動家。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研究生社會公益導師。2005年廖曉義當選中央電視臺經濟年度人物社會公益人物,2006年當選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之一,被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聘為環境顧問。 廖曉義 您做有機農耕多少年了? 安金磊 1997年,我所在的公有制農場改制解體,于是我回到村里,承包了村子邊緣的40畝土地。那是大家都不愿意要的一片地,因為路太遠而且非常貧瘠。我想我有辦法改良,我要做的事情本來就是一個挑戰。到現在已經十年有余了。 廖曉義 您所說的挑戰是什么意思?您當時對什么不滿意呢? 安金磊 我當時看到農場的生產方式沖突太大了。很多人到現在也不一定理解,他們可能覺得那樣的農場很棒,但與我心中的農業差異太大。農場的生產方式不是和自然融合的,簡直就是對抗,在農場里看到的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在農校學的。跟植物相關的蟲出現了規律,他們告訴你怎么殺,怎么對付它。對付它有很多方法,本來應當預防為主,物理方法為主,化學方法為輔。現在是反了,物理方法為輔,化學方法為主,不是預防為主,而是殺為主。這是二元的世界里的對抗,我們了解大自然是為了和它對抗嗎?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不過癮,很慘,不是我生命中要的東西,我自己覺得所有生命應當共存、共樂、共融,不是霸占主義,不是對抗。 廖曉義:大家都知道在依賴化肥農藥數十年的土地上,搞有機農業是非常艱難的,需要一個痛苦的轉換期。 生態農業與“石油農業” 廖曉義:農藥瓶就像是石油農業的輸液瓶,不僅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對人們身心健康構成極大威脅,而且對生態系統的平衡及生物多樣性都是嚴重的摧殘。 有什么辦才能擺脫現代農業對這些東西的依賴? 廖曉義:有什么辦法才能擺脫現代農業對這些東西的依賴呢? 安金磊:經濟體制的問題也需要慢慢調整,只要我們愿意,我們搞農業生產的可以先獨善其身啊。 怎么解決蟲子雜草的問題 ? 廖曉義:怎么能做到呢?比如怎么解決蟲子雜草的問題? 關于自然農耕的意義 廖曉義:自然農耕的意義不僅僅是在為人們提供健康的食物這么簡單。 安金磊:農耕不僅是一個生產的功能,生態的功能更是重要的,這兩個功能是相互依存的。當生態功能喪失的時候,生產功能也就要面臨萎縮了。土地本有一個天然和諧的系統,包括植物、昆蟲、鳥類、微生物等等,這個系統越豐富就越穩定。古人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使用農藥,表面上一時除去了蟲害,但把一些對莊稼有益的害蟲也殺死了,比如蚯蚓,在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的土地里就很少見,土地就板結了,縱然是機械的深耕也不能使土地恢復原來的松軟。不使用除草劑、農藥、大量的蚯蚓就繁殖起來,它們就成了耕田的幫手。而對昆蟲是“害蟲”、“益蟲”的定義本來就是片面的,比如認為是“害蟲”的螻蛄,它就可以起到間苗的作用;各種螞蟻,在深秋時會把草籽收藏起來,作為過冬的食物,而第二年地里就不會鬧草荒。一種所謂的“害蟲”恰恰是另一種害蟲的“天敵”,只要種類足夠繁多,它們相生相克,哪一種都不會形成蟲害。還有鳥類,人們在地里撐起網子,防治麻雀等鳥類來吃谷子,這都是讓人痛心的,很多鳥是不吃草的,比如燕子就吃谷地里的蛾子。它們都被網子纏住,經過了很多掙扎,最后絕望地累死,在上面吊著,翅膀被卡著,實在是慘不忍睹……現在鳥兒們都喜歡上我這里來,我們把它們當主人啊!因為它們也干活了啊,棉田里的椿象、蚜蟲都是它們幫我捉的,所以我根本就不需要使用農藥。 關于與之配套的自然生活方式
廖曉義:我們倡導自然農耕,是不是應該同時倡導一個與之配套的自然生活方式呢? 減少肉食是減少當前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
廖曉義:減少肉食的確是減少當前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但現在人們吃肉太多了,上了癮,無肉不歡。 安金磊:先嘗試走到自然的過程,體會到快樂,并得到先進的理念。我不可能接受一幫呼吸都很大肉味的朋友,和他們說什么都聽不進去,因為身體不讓他聽進去。不是因為外來的文化影響,就是因為生活和飲食影響了思路,或者是更強化了思路。欲望占有了世界,占有了山和土,占有了樹林,占有了水,這種思維比飲食更強化了,所以說從素食開始很有意義。 關于兩種不同農業生產方式的成本
廖曉義:您認為有機農業能養活世界上這么多人嗎?
廖曉義:您所實踐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廖曉義: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意思?是前面所說的人歸本位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