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階段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家長所認為的“壞習慣”,往往這些被家長扼殺的“壞習慣”阻礙了孩子變聰明的道路,尤其是1到3歲孩子發展的黃金期,下面這6個“壞習慣”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扼殺。 第一個“壞習慣”吃手手 ![]() 在我們橙貝多親子1群有家長反應自家孩子動不動就吃手手,這是正常的現象,2歲前,寶寶們會經歷一個“口欲期”,這時候吃手反而是一件好事。 這個時候孩子大腦發育需要很多刺激信息的輸入,孩子吃手手,依靠的是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配合,寶寶吃手也是一種自我情緒安撫的表現,寶寶用吃手來轉移情緒,這有利于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 當寶寶3歲之后,情感宣泄有了新的物品之后,吃手手的習慣記消失了。。 第二個“壞習慣”亂扔東西 ![]() 剛出生的孩子是用口唇感知物體的大小的,等到用手來感知的時候,就會開始用手來操控物體。 孩子進入空間敏感期,會用扔東西的方式來探索認識世界,認知能力會進步,智力也會隨之快速發展。 扔東西的時候,寶寶的運動技能也在增長,他的上臂力量、抓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孩子的感知覺、思維能力、注意力、觀察力得到鍛煉。 這里要注意一點,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能扔,哪些不能扔。 第三個“壞習慣”光腳 孩子都是喜歡自由的,穿上襪子就脫掉,家長看著心里面著急,生怕孩子感冒。 光腳對孩子是有很多好處的,雙腳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光腳行走時,可以接觸不同質地的地面傳來的刺激,有助于刺激觸覺神經發育,促進感官和大腦建立聯系。 當寶寶光腳走路時,他會彎曲腳趾抓住地面,腳掌的末梢神經也會感受地面的刺激,更好地感知地面的高低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從而走德更穩、更協調。 第四個“壞習慣”撕紙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曾說:“兒童的智力發展體現在手指尖上。” 孩子手上的動作越負責,越能促進孩子大腦的思維發展,進而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父母們難以理解的撕紙行為,其實是寶寶在鍛煉小肌肉群和手眼協調能力。 5第六個“壞習慣”自言自語 ![]() 很多家長看到聽到自家孩子自言自語,會亂想孩子是不是有病呀? 特別是在玩游戲的時候,孩子一邊給玩具娃娃擦眼淚,一邊說著:“寶寶不哭了,媽媽抱抱”。 這個時候,其實是寶寶想象力發展的表現。在做游戲時,寶寶把自己想象為媽媽,隨著游戲的進展,他需要進行很多思維活動,思考自己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做,并制定游戲規則,克服障礙。并把自己做的事情,像講故事一樣說出來,這是寶寶想象力發展的過程, 家長對于孩子這5個“壞毛病”不要在意,這些問題在孩子3歲之后,這些 習慣都會消失, 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理解和引導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更多愛,讓孩子在家人的呵護和陪伴下度過這一段“特殊”時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