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并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根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山西地區最早為冀州之域,后為并州、以及司隸校尉部之西北境。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介于北緯34°34′—40°44′,東經110°14′—114°33′之間,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0%以上。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省會太原市。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1-2] 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南長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氣候多變,風沙較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 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省會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11個地級市共轄119個縣、市、區(23個市轄區、12個縣級市、84個縣)。全省11個地級市,轄區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陽泉市;119個縣(市、區),轄區面積最大縣、市、區分別是呂梁興縣、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魯區,最小的縣、市、區是臨汾曲沃縣、臨汾侯馬市、陽泉礦區。全省119個縣(市、區),共轄1398個鎮、鄉、街道(564個鎮、632個鄉、202個街道),鄉鎮(街道)共轄建制村28079個。常住總人口3681.64萬人。 早期人類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下川遺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 山西古代又稱并州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置并州。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夏仍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藪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據《輿地廣記》載,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古代時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山西在春秋時為晉國,故后世簡稱山西為晉。按,晉,西周侯國,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傳子燮父,因地鄰晉水,改國名為晉。晉極盛時,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區、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漸強大,國力日漸削弱,至公元前376年為韓、趙、魏三家所瓜分。 戰國時稱瓜分晉國的韓、趙、魏為三晉。《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后世以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三晉。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秦置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等郡。漢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統領太原、上黨、雁門、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時,河東郡屬司隸,代郡屬幽州。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復置并州,晉因之,永嘉后陷。 東晉太元中年(383),西燕慕容永稱帝,分置建興郡(今晉城全境),隸司州。建興是南北沖要,地勢險要,爾朱榮曾以司馬子如為建興太守,令其以三千騎兵鎮守建興。 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屬并州。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東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改司州為恒州,另置建、朔、晉、顯、蔚五州。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后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陪都”,以河東(今運城)、建興(今晉城)為屏障,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于世。 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五代周廣順元年(951),劉崇據太原,是為北漢。轄并、汾、遼、沁、石、忻、代、嵐、憲、隆等州。郭威據開封,是為后周。轄澤、潞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改置河東路。遼重熙十三年(1044)晉北分置西京道。 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澤、潞的鐵煤、絲綢、硫磺,河東的鹽名揚天下。 金為河東、西京兩路,天會六年(1128)又分河東路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并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意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轄太原、大同、平陽、澤州、潞安、汾州六府,遼、沁二直隸州。其時,山西等處按察司分設冀寧、冀南、冀北、河東四道,兼察諸府、州,是為省設道之始。 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開辟了著名的萬里茶路、草原絲綢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明代沈思孝在《晉錄》里的描述最為出名,廣為研究者所征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稱山西為山右、山東為山左。謝肇淛《五雜俎》卷四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則推山右”; “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即是。 清為山西省,領太原、平陽、蒲州、潞安、汾州、澤州、大同、寧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絳、隰、沁、遼十州,歸化城、寧遠 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六廳,以冀寧道、雁平道、河東道、歸綏道兼察之。 清代,晉商足跡進一步遍布天下,形成喬、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晉商八大家,此外還建有許多商業會館,如山西會館、山陜會館、潞澤會館等。 近代時期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民國元年(1912)原歸綏道所屬地區脫離山西建為綏遠省,即今內蒙古自治區。民國三年(1914)五月分設冀寧道、雁門道、河東道,十九年(1930)廢道。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等。以太行山、五臺山、呂梁山為依托建立了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根據地,在我省境內設太行、太岳、北岳、晉西北等行署,領導人民堅持對敵斗爭。 新中國時期 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山西地理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