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練太極功夫者,練時不可參雜外功之思想,否則必流入歧途;不可與外功拳兼行并練,否則徒勞而無功。 吾們太極拳功夫是內功,是氣功,是柔功,是靜功。在練太極拳是時,應當本著這個道理練。要用內勁,不用外勁;要用暗勁,不用明勁;要用松軟沉重之彈勁,不用剛硬之僵勁。 太極拳之不用力,不是將身體弄成了懈懈怠怠,而是要有意識的沉著,精神的貫注,氣勢的鼓蕩。 練太極拳要時時刻刻保持它的純潔性。 太極拳的功夫是走輕靈虛無、穩靜松軟的勁。其它拳門是講神氣活現、剛柔相濟的勁。太極拳是神意內斂,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內外功的區別就在于此。 練功其主要者,是在于蓄氣養神上下功夫。心存靜養,形如半睡,從表面上看來,象是無聊,然而卻內藏無限的動機,精微細奧,普照全身。 有虛靈之氣勢,有腰腿之輕妙,有神氣之充實,有氣派之莊嚴,有動作之冷快。用之修身,則延年益壽;用之自衛,則防身御侮。 [評賞]保持太極拳的純潔性,雅翁最擔憂的歧途就是外功拳思想方法對太極拳的引誘。急功近利者,必犯此條,爭強好勝者,必犯此條。 雅翁對內外功還專門作了區別比較,外功拳的特點是:神氣活現、剛柔相濟、神意內斂;那么太極拳的功夫是怎樣的呢:輕靈虛無、穩靜松軟、神意內斂。因此,太極拳是意識沉著、精神貫注、氣勢鼓蕩。 特別注意,雅翁把剛柔相濟列為外功拳喲。 “決不是懈懈怠怠”,把“松”作為追求的目標者應認真體會。 心存靜養,則精神必不外露,不存“專想”,則能普照全身。蓄氣養神,自藏無限動機,穩靜安舒,中和之氣必備。太極拳內功之精微細奧,盡在此也。能如是,則腰腿輕妙、神氣充實、氣派莊嚴、動作冷快,防身御侮,延年益壽。 這就是純正的太極拳。 13 太極拳之剛柔相濟,是在技擊中有忽剛忽柔,要輕則百無所有;要重則無堅不摧。這是虛實變化、剛柔輕重互化的意思。吾輩練拳,以全心全意的去相想松,而尚不能將身勢松得干凈。如在練功時,心中先存著一個剛柔相濟的思想,哪還能將身勢松得干凈,而沒有一點拘滯別扭之力了嗎。 [評賞]剛柔相濟,剛柔相濟,害了多少太極拳家喲。雅翁這才把剛柔相濟說明白了。一般而言,凡追求剛柔相濟者,往往僅得其世俗之剛,即雅翁所最為擔憂的摻雜外功拳的思想,得此剛,離太極拳道遠矣。 老氏抱雌守弱,決無剛柔相濟之說。并謂上善若水,水為至柔,隨遇成形,常處下而為王。其剛則表現為洪水滔天,巨浪海嘯,皆水之柔質未變而勢已至剛也,非水凝結為冰之剛,即液體之柔變固體之剛也。 14 練太極拳應以澄心定性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須在穩靜上著手,以俟靜極默篤之后,才能澄得下來,定得下來。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復心無思想,身無作為。無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后,自然之中發出來的知覺。 如練時拳意不上手,是身勢不松,上下不隨,內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一切總在穩靜上找,如粗心浮氣,雜念繁興,必致愈練愈離拳意愈遠,一生也不能上手。 虛靈為功夫第一要訣。練時穩靜安舒,以養虛靈之氣。用時冷彈脆快,以吐丹田之勁。多多體會虛靈之氣勢,茍無虛靈之氣勢,對方來手情形無從知曉,動時必胡頂亂撞,不成太極功夫矣。 放松軟以長虛靈之氣,智慧自生;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莊嚴自有?!拔查傊姓褙烅?,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是練功夫最重要的規則。 [評賞]“穩靜”是雅翁晚年最重要的拳學思想,是“虛靈”功夫的基礎,太極拳的最上乘功夫“練神以還虛”就是從穩靜中獲得的。 穩靜可簡單理解為“身穩心靜”。但習拳者一定要明白“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概念。一般而言,道家講“靜”、佛家講“凈”、儒家講“敬”。三個同音字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有興趣者可研究。道家講靜,是指一念不起。太極拳的“靜”是與“動”相對應的拳論有云:“靜中觸動動猶靜”。太極拳以靜為主,靜是基礎。雅翁曾說:“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蹦芪虻酱?,入道也。 雅翁提出的“穩靜”,這是他區別于其它太極拳流派的獨特練習方法。只有以靜為本的指導思想來練拳,才能避免掛一漏萬而普照全身,推手時才能逆來順受而舍己從人。所以練靜是太極拳的方向和方法。而穩則是靜的形體基礎,形體不穩身心豈能靜。 俗語也曾有“穩定壓倒一切”的提法,這就是太極拳的修煉方法,不要自作聰明另辟蹊徑。 在求穩靜時,還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傾向: 一是雅翁提出“大松大軟”時,其后還有“各得其位”四字。所謂各得其位,就是指身勢肢體在靜的狀態下,要“隨意”“運”到符合動作姿勢的要求,如果身勢四肢沒到規定的位置,那就是“隨便”了。 二是有的為了求身體的穩定,刻意沉壓,使腳下如釘在地上一樣,任人推按而不倒,功夫也是功夫,可能就不是純正的太極拳功夫了。 三是有人把“心靜”理解為什么也不想,頭腦茫然一片空白,這是死寂無象,也違背了太極拳無比靈機的要求。 四是“所謂穩靜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來的真穩靜,而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保ㄑ盼陶Z) 從網上曾經抄錄過一段文章,不知是何方高人論“靜”,余甚為欣賞,轉錄于下: “拳術都是動功,太極拳要求練拳之時,神舒體靜,若得體靜二字的真實含義,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靜,心為身之主宰,一般學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靜界之境,恐怕還相當遙遠!練拳時都欲求靜而不能靜,應該說動是因,靜應是果,動是手段,靜才是目的??墒菍嶋H上,練拳者盤架子時多不能達到真的“靜”,頂多不過是硬裝出一個靜的樣子來,因為思想意識凈不下來,就是再練拳十年,二十年之久,離靜的境界也還相當遙遠。練拳中所說的“神舒體靜”,是要求練拳做到體靜,不是要求心靜,只是將體靜作為練拳的目的來追求的。恐怕都將體靜誤作是心靜了。有說首先注意心靜,說靜是練拳的基本要點,可又都不是拳譜上“神舒體靜”的真正含義。體靜是指練拳套路動作中形體的靜象,與“心靜”是兩碼子事。心不靜,神根本達不到舒,心是識神,識神妄動,元神根本無靜可言。請君認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對靜的解釋,主要不過是全神貫注,專心練拳。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淺顯道理,實際與靜字的含義無關,實際的不靜與拳譜上的靜字發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靜乃是身處于混亂之極之境而不動心,誠為自然本質之靜。功態是意識之靜,有心入靜也屬動心。執著于法,心被法轉,真念不平,何靜之有?” 15 功夫的鍛煉,因個人的身心而定 心性格不盡相同,所以找的道理也不一樣。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我以為這種大松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處無窮。我不以為它大松大軟了就不能抵抗對方之來手。 太極拳要內外都放松。所謂內者,即心性思想意識;所謂外者,即五官面目,腰身四肢。所有的這些部位,如有一處不松,或松的不均不勻,不整不圓滿,也就作不到好處。 太極拳的練功,應是將身心放的虛無,反聽觀內,以體會身心之合,若有為若無,為以修練身心的靈覺。蓋觀內者,才能作到身心泰然;無為者,方能作到無所不為;虛無者,才能含藏萬機。 太極拳的動作,是要以心意為主,以思想來命令腰脊,由腰脊來領動四肢,這樣有系統、有主動、有被動的一個整體的一動無有不動的動作,而不是上也動、下也動、左也動、右也動、前也動、后也動,各方面部位一齊動,就算一動無不動了。因為這種動雖是各部位一齊動,卻沒有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上的完整,而是零斷自動。 如練功夫日久,應感到有神清骨爽,精神愉快的情形,這便是功夫已找到要領了。 [評賞]太極拳是藝術,是體現個人品性的載體。人的身心性格不同自有不同的追求和表現,道理不一樣,效果也不同。學習什么樣的太極拳靠的是緣分,是興趣,是自己想往的目標。不可強求一律,也不必評論是非,無論教者、學者,隨緣吧。 太極拳的練功方向,雅翁高度概括為:“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贝笏纱筌浭切误w上的表現,虛無的氣勢是精神上的外現,神明的感應是自己的感覺,莫測的變化是實戰的效果。 大松大軟就是指松,而且是最徹底的松。松是任何運動甚至于勞動和生活行為的統一要求,但太極拳的松更為徹底,更為奇妙,同時,也更為獨特。世人都用常規的不用力來理解太極拳的松,或者把“松”當作太極拳的最后目的來追求,這就錯了。松只是手段和結果,只有不求松的松才是真正的松,而且松得徹底,沒有止境。 雅翁曰“我不以為它大松大軟了就不能抵抗對方之來手?!闭嬲笏纱筌浟瞬拍芪飿O必反,也才能含藏萬機,無所不為。世人往往認為太極拳的武術效果是堅剛的作用,由于太極拳的柔弱要求是不可否定的,因此自然就提出了“剛柔相濟“是乎合情合理的觀點。雅翁明確指出剛柔相濟是外家拳的特點,因為他認為凡是有了堅剛的意念,就容易摻雜而不純粹了。 剛柔相濟是許多雜手為自己的外家手法提出的最好理由,活生生把太極拳的大松大軟變成了可剛可柔的雜拳,失去了太極拳最本質的屬性。中國古人把大道比喻為水,于是,后人了解到水的直觀屬性可以由液體的水變為固體的冰,也就是說從水中找到了剛和柔的統一體。因此,理直氣壯的為自己的剛性屬性找到了理由,其實這是很欺騙人的錯誤觀點。極柔軟的水之所以有巨大的剛性能量,不是指它固化為冰的剛,而是指它集中爆發的整體能量。如巨浪、海潮、乃至海嘯的爆發,其能量威力卻是無比,但并沒有改變液體柔軟的水的屬性。另外,剛柔相濟特別強調的是“相濟”,如果說的是水與冰的形體改變,就無法相濟,而是相對了,因為液體與固體畢競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形態。 但是,極柔軟是怎么練出來的,依照書本是絕對練不懂的,這必須老師口傳身授,學生身證體悟才能掌握,尤其是要遇到高手讓你有所感受和體會才行。 但如何松?應該說雅翁已經把松的秘訣透露了。即內(心性思想意識)外(五官面目腰身四肢)都要松,而且是所有部位都要松,不能沒有一處不松。更重要的是要松的均勻,松的圓滿,均勻圓滿的松是人們容易忽略的。 松已經很難了,但請注意,雅翁還要“將身心放的虛無”,虛無比松更進了一層,因為只有虛無,才能修煉自已身、心的靈覺。修煉靈覺,才是太極拳追求的目的。 具體的太極拳動作是心意命令腰脊,腰脊領動四肢的系統,這個系統有主動,有被動,但決不是上、下、左、右、前、后一齊動。老論曰:太極拳“凡此皆是意”,意領形隨,四肢百骸又各有自在,方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能悟到此處,入門矣。 “神清骨爽,精神愉快”這就是正確方法練拳的效果。 16 對太極拳的體會:松腰塌胯,虛實分明,一吐即起,一納即伏,手領神到,意氣布滿,一動全身隨,真氣內鼓蕩,身如輕舟走,腳與地面通等等皆對。不過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又不動蕩之形勢,是非常的沉穩。上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也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枰韵聭詺馐蛊湎鲁?,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腿腳通,然后以神領動,并且以氣鼓蕩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評賞]練拳時的身勢如船行于水,比喻不錯。但要注意,前語為“身如輕舟走”,后又為載重之船沉穩的行于江河之中。竊以為既已載重,何能輕靈?可否一解為兩腳如浪,腿腳之進退、之虛實轉換如波浪起伏推移,胯腰以上之身軀為葉,隨波尖在原處浮沉,切不可橫向移動矣。二解為全身如浪上之葉,應隨波逐流(輕薄桃花逐水流),即不可死死的固守一處,以顯穩定之功夫。 由于注重“沉”,學習者往往容易理解為“壓”。四川重慶兩地練楊式太極拳者,受這種影響深重,都重視腿腳沉實,身勢下壓,以求腳下樁功的穩定。這樣容易造成膝蓋受傷,許多練拳者多年后往往就是這種結果。“身勢如載重之船”,但此論很難從文字上理解正確,需要明師以身示范方能明白,所謂“入門引路需口授”是也。此是其一。其二老論有言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其中一定要包括腳、腿俱要輕靈。而其他學習者卻把身勢的松沉錯誤理解為身勢朝腿腳的沉壓,這就違反了俱要輕靈的要求。 雅翁強調的的身勢,指全身虛靈后身勢的自然下墜,是旁觀者的感覺印象,自身的感覺體悟切切不可有沉重之感。還有就是雅翁強調要有虛無的氣勢,這也容易理解偏,氣勢是虛無的,是功夫到了爐火純青時的自然流露,它只是旁觀者的感覺印象,非習練者虛張聲勢,更非瞪眼豎眉,咬牙切齒所能形成的。雅翁拳照的確氣勢磅礴,要知道雅翁時代是強調武功的時代,雅翁也是以武立身揚名之人,因而他對“虛無的氣勢”的追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從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的極端理論上討論,是不是也可以看成“過”了,與道的精神還有一段距離。余以為,神氣內斂、威不外現,正大莊嚴、靜穆祥和才是太極拳顯示的大道真身。 17 毛病有明者,有暗者,明者易改,暗者難除。手足高低不稱,方向不正,腰胯不端,脊背不舒,為之明病易改。心意思想不對,動作神氣不隨,身心內外不配,為之暗病。此病若藏若露,摸不著,拿不著,口里說不出,故不好除。每見用功多年內勁不生,應付不靈,臨事手忙腳亂,呆眉瞪眼,慌慌張張,胡頂亂撞,瞎撥亂扯,皆此病也。 [評賞] “心意思想不對,動作神氣不隨,身心內外不配”,這些暗病,帶來的后果是多年練功卻內勁不生,推手較技則應付不靈,雅翁認為此病難除。余以為別求他法,以穩靜治之。 (廣告) 太極優選 【太極優選】春夏款網孔太極練功鞋,優惠熱銷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