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野中學 于鐵江譯釋(2018.8.31) ![]()
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2807/76728912_23 五五(杜牧張好好詩)詩思低回根肺腑,墨痕狼籍化飛騰。 滿襟淚濺黃麻紙,薄幸諧談未可聽。 【啟功自注】 杜牧⑴自書張好好詩⑵真跡,其結句云:“灑盡滿襟淚,短章聊一書。”此卷硬黃麻紙,磨痕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⑶,中有點定之字⑷,知非出于他人重錄。斯樊川之親筆,人間之至寶也。唐代詩人字跡,即石刻本,且半屬依托⑸者,尚不易多見,況豁然心胸,絲毫無容置疑,若此卷乎! 此卷前有月白絹滲金書簽⑹,蓋出宣和御筆⑺。四十年前,尚粘連卷首。其后突經擾攘⑻,裝池⑼零落,絹簽亦失。輾轉歸張伯駒⑽先生,余獲觀之。曾于影印本前記所見云:“三生薄幸,五國倉皇,俱于紙上,依稀見之⑾。”一日張蔥玉、謝稚柳、徐邦達⑿三先生來寒齋,蔥玉于敝案頭翻觀書帖。忽聞拍案而呼曰:“快來看,此處有妙文。”及共觀之,乃指此四句也。今蔥玉棄其賓客⒀,已十八年矣,每讀樊川遺跡,復憶摯友燕談,何勝人琴之痛⒁也! 【譯者附注】 (1)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曾任國史館修撰,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2) 張好好詩: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以濃筆重彩,追憶了歌妓張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韻、名聲震座的美好一幕。當年風姿綽約的張好好,才不過幾年,竟已淪為賣酒東城的“當壚”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詩歌語言,再現了張好好升浮沉淪的悲劇生涯,抒發了詩人對這類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苦難女子的深切同情。全詩情緒飽滿,文辭清秀,堪稱唐詩中的佳作。 (3) 枯筆飛白:枯筆是國畫和書法的一種筆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筆作畫或寫字。枯筆飛白指用枯筆作書,筆畫中留有空白處。 (4) 點定之字:把寫錯的字點去,旁邊添上一個正確的字。 (5) 依托:他人假托唐代詩人之名。 (6) 月白絹滲金書簽:以月白色絹為底,用膠合金粉題字的書簽。 (7) 宣和御筆:宋徽宗之筆。宣和:宋徽宗年號,代指宋徽宗。 (8) 突經擾攘:此卷原為清宮藏品,后被溥儀帶出宮外,流落民間,遭到破壞。 (9) 裝池:裝裱。池:書畫裝裱的邊。 (10) 張伯駒:(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張家騏,號叢碧,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 。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建國初期,張伯駒將多件珍貴文物捐獻給國家。 (11) 三生薄幸,五國倉皇,俱于紙上,依稀見之:杜牧的三生薄情,宋徽宗被俘五國城的倉皇,都能在這張紙上依稀看到。 (12) 張蔥玉、謝稚柳、徐邦達:三人都是當代書畫鑒賞家。 (13) 棄其賓客:去世的婉稱。 (14) 人琴之痛:用鐘子期死后伯牙終身不再鼓琴之典,表示摯友去世的悲痛。 【原詩題解】 此詩評價杜牧自書張好好詩。認為此詩感情深摯,發自肺腑,淋漓的墨跡顯示出作者情緒的高漲。從這張真情流露的書帖來看,杜牧自稱薄情是不可信的。 【原詩譯釋】 1.詩思低回根肺腑,墨痕狼籍化飛騰:張好好詩感情婉轉纏綿完全是出自肺腑;高漲的情緒化作滿紙飛騰的墨跡。思:情思,感情。讀去聲。低回:婉轉纏綿。根:用作動詞,根源于,出自。狼籍:形容滿紙都是。籍,入聲。 2.滿襟淚濺黃麻紙,薄幸諧談未可聽:滿懷的淚水都濺到了黃麻紙上,杜牧自稱薄情只是玩笑話,不可聽信。黃麻紙:張好好詩寫在硬黃麻紙上。薄幸:薄情。諧談:詼諧的話,笑談。 【附圖】張好好詩 ![]()
五六(狂草書庾信詩)謝客先書庾信詩,早懸明鑒考功辭。 騰誣攘善鴻堂帖,枉費千思與萬思。 【啟功自注】 宋人狂草書庾信步虛詞諸作⑴一卷,昔人舊題為謝靈運⑵書,豐坊⑶曾詳辨之,書于卷后拖尾⑷。復有人作文徵明⑸派之小楷重書一通,附于其后。豐氏所辨,以為謝氏不能預書庾詩⑹,其理至明。而果出誰筆,則仍自存疑,猶不失蓋闕⑺之義。其后董其昌繼跋之,謂狂草始于伯高⑻,遂直定為張旭之跡。仁智異見,固無妨于并存。惟其刻入戲鴻堂⑼時,后加短跋,則謂豐氏跋“持謝書之說甚堅”,且自詡辨非謝書,于伯高之跡,有再造之功。則直成誣罔⑽,蓋欺世人之不易親見豐跋也。 董氏以府怨遭民抄⑾,曾致書其友人吳玄水⑿以自辯,吳氏復書首云:“千思萬思思老先生⒀”,以董號思白,書語囑其自省己愆也。 此卷自董題之后相沿以為張旭真跡。按其中庾句“北闕臨玄水,南宮生絳云”,玄水書作丹水。北水南火,水黑火紅,此五行說⒁,久成常識矣。而改玄為丹⒂,其故何在?按宋真宗自稱夢其始祖名玄朗,遂令天下諱此兩字。此卷狂草,蓋大中祥符⒃以后之筆耳。 【譯者附注】 (1) 狂草書庾信步虛詞諸作:又稱《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狂草書,共40行、188字。傳唐代張旭書。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巔峰之篇。拖尾有明豐坊、董其昌題跋。步虛詞全稱道士步虛詞,為南北朝文學家廋信所作。《古詩四帖》的前兩首為步虛詞的第二首和第八首。庾信(公元五三一年~公元五八一年),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 (2)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道家。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并稱“顏謝”,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并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3) 豐坊:明人,曾作過禮部考功員外郎。 (4) 拖尾:中國書畫手卷裝裱上所留空白紙方的地位。可以在上面題詩作跋。因至卷尾才見到,故稱。 (5)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6) 謝氏不能預書庾詩:謝靈運不可能預先書寫庾信作的詩。謝靈運去世九十多年后庾信才出生,兩人根本沒有交集。 (7) 蓋闕:《論語·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后“蓋闕”連用,指缺少,闕疑。 (8) 伯高:張旭,字伯高。 (9) 戲鴻堂:董其昌曾刻《戲鴻堂帖》。 (10) 誣罔:欺騙,污蔑。 (11) 董氏以府怨遭民抄:董其昌家在當地(華亭)有劣跡,招致百姓怨恨,遭到百姓抄家。府怨:招致怨恨。 (12) 吳玄水:明人,董其昌的朋友。 (13) 千思萬思思老先生:這是吳玄水勸誡董其昌的話。千思萬思:千萬多反省反省。思老先生:對董其昌的稱呼。董號思白,故稱。 (14) 北水南火,水黑火紅,此五行說:五行學說認為,北方屬水,南方屬火;水對應黑色,火對應紅色。 (15) 改玄為丹:玄為黑色,對應北方;丹為紅色,對應南方。把與“北闕”對應的“玄”改為應與南方對應的“丹”,是不合情理的。 (16)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的第三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9年。 【原詩題解】 此詩批評董其昌《戲鴻堂帖》對狂草書庾信詩帖的跋語。指出豐坊早已辨明庾信詩帖非謝靈運所書,而董其昌卻稱豐坊堅持是謝靈運所書,是自己才辨明的,這完全是欺人之談。 【原詩譯釋】 1.謝客先書庾信詩,早懸明鑒考功辭:謝靈運預先書寫他去世一百多年以后的庾信的詩,(顯然不合情理);豐坊明察秋毫的鑒定之辭早就明明白白地題寫在卷尾。謝客:謝靈運小名客兒,世稱謝客。早懸:早就明明白白地寫在那里。懸,高懸,突出其明白顯著。考功:代指豐坊。豐坊曾任考功員外郎。 2.騰誣攘善鴻堂帖,枉費千思與萬思: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大肆進行錯誤宣傳,排斥正確意見,白白耗費了吳玄水對他“千思萬思”的勸告。騰誣:進行誣罔的宣傳。攘善:排斥正確意見。 【附圖】狂草書庾信詩 ![]()
http://s8.sinaimg.cn/mw690/8b1fc348hd206f42d99a7&690
五七(楊凝式墨跡四種)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熱起龍蛇。 壺公忽現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 【啟功自注】 楊凝式⑴墨跡四種。 楊凝式書,宋人推挹⑵極高,每與顏魯公⑶并稱,號為顏楊,蓋由唐啟宋,書法上一大轉軸⑷。惟其平生所書,多在寺觀園林之壁上,猶之唐人壁畫,每隨殿宇摧頹⑸而同歸于盡。世行碑版,楊書竟無一石焉。 宋人叢帖,如淳熙秘閣續帖⑹、鳳墅帖⑺等,俱見楊書之目,而帖既凋殘,今偶見存本,其中亦未存楊帖,只馀汝帖⑻中云駛等八字,已無神采可觀。 其墨跡今世幸存者,尚有四種:盧鴻草堂圖后有楊書跋尾⑼一段,天真爛漫,一氣呵成,持比魯公祭侄稿⑽,竟無多讓,見此乃悟顏楊并稱之故。其次韭花帖⑾,小真書精警奇妙,得未曾有⑿,摹本甚多,百爵齋⒀藏本乃其真跡。夏熱帖⒁揮灑酣暢,惜過于糜爛,存字完者無多。神仙起居法⒂小草書,行筆流滑,帖后一“殘”字,筆順竟連綿倒寫,跡近游戲,殆適風疾發⒃時所書耳。此貼有摹本,故宮藏者為真跡。 【譯者附注】 (1)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等。 (2) 推挹:推舉,推崇。 (3) 顏魯公:顏真卿,封魯郡公。 (4) 轉軸:轉變,轉折。 (5) 摧頹:毀壞,坍塌。 (6) 淳熙秘閣續帖:淳熙十二年宋孝宗趙眘命內府以南渡后續得之晉唐遺跡摹刻成《淳熙秘閣續帖》十卷。卷一刊鐘、王帖,卷二則二王帖,卷三刊歐陽詢、蕭珞、諸廷誨、孫思邈、狄仁杰、張旭、顏真卿七賢書,卷四載唐玄宗李隆基書,卷五刊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書,卷六則張九齡、李紳等人書,卷七為李陽冰、李德裕、李商隱等人書,卷八刊懷素、張旭書,卷九刊高閑、亞棲等人書,卷末刊楊凝式等人書,每卷皆有內府印鑒。 (7) 鳳墅帖:是一部宋代刻的宋人墨跡匯帖,輯刻者為南宋曾宏父,字幼卿,江西廬陵人。《鳳墅帖》分前帖、續帖、畫帖、附錄,共四十四卷,刻于宋嘉熙(1237-1240 )、淳祐(1241-1252 )年間。因刻成后石片置于鳳山書院,故名《鳳墅帖》。不過,這部刻帖的全帙早已失傳,現在還能見到的僅有一部宋拓本殘帙,計存前帖卷十一、十五、十八,又續帖卷三、四、十至十六,總共十二卷,為上海圖書館珍藏,屬海內孤本。 (8) 汝帖: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并稱為“四大名帖”,十二卷。北宋大觀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從《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書百家”中,選出先秦金文8種及秦漢至隋唐五代名家書法94種共109帖,薈刻12石,史稱《汝帖》。 (9) 盧鴻草堂圖后有楊書跋尾:即《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紙本。行書。凡八行,七十七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后漢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楊凝式書。書風體貌受顏真卿行書影響比較大,筆力沉練,曠達有度。 (10) 魯公祭侄稿:見第四十九首【譯者附注】(19)。 (11) 韭花帖: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創作的書法作品,啟功稱之為小真書。紙本墨跡,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楊凝式敘述午睡醒來,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韭花帖》雖然是楊凝式答謝友人的一封書信,但通篇字形工整,矯健爽朗,體現在字里行間的,一方面是筆鋒入紙如錐劃沙般的勁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現出筆墨間的神情顧盼 。 (12) 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過。 (13) 百爵齋:羅振玉的齋名。 (14) 夏熱帖:是楊凝式寫的一封信札。內容大致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密水”表示問候。縱23.8cm,橫33cm,草書8行,共32字。此帖是楊凝式唯一的傳世草書作品,書法兼取唐顏真卿、柳公權筆法,體勢雄奇險崛,運筆爽利挺拔,與他的楷書、行書作品相比較,藝術風格迥殊,表現出了書家的豐富藝術變化,為楊凝式書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15) 神仙起居法:《神仙起居法》是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楊凝式書于后漢乾祐元年(948年),楊凝式時年76歲。此卷草書8行,共85字,縱27cm,橫21.2cm。此卷最早為宋高宗內府之物,后為賈似道所藏,明代為項元汴所得,至清代乾隆時進入內府。歷代遞藏、綿絡不絕,可以想見其煊赫馳名,為世所珍愛。 (16) 殆適風疾發:大概正趕上瘋癲病發作。 【原詩題解】 此詩評價楊凝式墨跡四種。認為楊凝式既能做到盧鴻草堂圖跋尾、夏熱帖這樣筆走龍蛇,痛快淋漓;又能做到小真書韭花帖那樣精警奇妙,別有洞天。就像傳說中的神仙壺公一樣能伸能縮。 【原詩譯釋】 1.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熱起龍蛇:楊凝式的書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狂放不羈,自成一家。他的大草書盧鴻草堂圖跋尾和夏熱帖筆走龍蛇,痛快淋漓。狷:獨善其身,指墨守成規地保持一己之品行。 2.壺公忽現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楊凝式的小真書《韭花帖》也精警奇妙,就像神仙壺公忽然現身于酒壺中,里面也有方丈和蓬山這樣的洞天福地。壺公:又名玄壺子,懸壺翁。是東漢時期的賣藥人,傳說他常懸一壺于市肆中出診,市罷輒跳入壺中,一般人不能見到他。方丈蓬山:傳說中的仙山。 【附圖】盧鴻草堂圖跋尾 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2012/11/1814/28306530_1.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