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哲學詩畫發布了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儒家、墨家、法家、名家,今天咱們繼續來了解諸子百家中的后幾家,分別為:道家、兵家、縱橫家,以及雜家。 一,道家:隱士風度和哲人智慧 1,老子 老子的生平,已經很難考證,有人說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可能稍微早于孔子,其祖籍應該是河南的東部。普遍認為老子是貴族出身,職業是個史官,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周禮。后來,周王朝衰敗,老子棄官而走,具體到了哪,卒于哪,都無人知曉。 據說老子棄官的原因是因為周敬王統治時,發生了內亂,很多王親貴族帶著典籍史料逃到了楚國,作為史官的老子,因為典籍沒了,也就無事可做,因此棄官而走。 ![]() 從一些史料看,老子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受到當時周朝文化和楚國隱士思想的影響。當時楚國很強大,其國內的隱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而且大都是貴族身份,保有小塊的自有土地。這些都是道家產生的社會背景。 在老子時代,道家的學說帶有一定的政治內容,到了莊子,道家的思想完全摒棄了政治內容,徹底走向了自然界的返璞歸真。而《老子》的成書也和老子這個人一樣,存在著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此書成就于戰國時期,而有人認為成書于春秋時期,現在因為史料的缺失,這點真的是難以弄清了。 2,老子的思想特點 1)無為而治 2)反對商品經濟,主張小農經濟 3)對“道”的提出和發揚 4)靜心寡欲 5)養生 3,莊子 老子之后,道家分成了兩派,一派為黃老之學,代表人物是宋钘、尹文,此派主張積極活動,干預政治。另一派為莊子,他們主張回歸田園,避開世間紛擾,潛心修為。而影響最大的是后者。 莊子名周,大約生活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其故里應該在今天河南商丘的東北。莊子的著作為《莊子》,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共計33篇。普遍認為《莊子》是由晉人郭象整理而成,也有人認為是由漢代的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們共同編纂和整理。 ![]() 4,莊子的價值主張 1)萬物歸一,即齊物論 2)對社會紛爭的不滿 3)棄人間,做一個自然之子 4)“道”是第一性,現實世界是第二性 5)反對對社會進行干預 6)天人合一 7)凡事和萬物都是相對存在 8)返歸自然,清心寡欲 5,黃老學說的發展 道家中與莊子學派相對的就是黃老之學,其代表人物有范蠡,宋钘、尹文和慎到。 黃老學說有兩個特點,一是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因道全法,用道家的理論,順乎自然的思想解釋法治的主張,是一種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二是把道家的道與德和儒家的禮與義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調和了道、法、儒三家的學說。 其思想特點如下: 1)君道無為,臣道有為 2)道德、禮儀、義氣并重,強調“道生法” 3)提出“精氣說” 4)主張虛、靜、養心 5)建立了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二,個人主義的先驅:楊朱學派 1,楊朱學派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楊朱那個年代,社會已經開始出現小土地私有者,實際上就是自耕農,因此楊朱很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人的個性的拓展和發揚,以及私人財產的合理保護。 2,學說特點:為我,貴己(彰顯個性),反對侵物,縱欲。 3,政治主張:建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自我滿足之社會。 4,哲學思想:反天命,信人為。不信鬼神。承認事物有發展變化之規律。 ![]() 雖然楊朱學派的思想與道家有點類似,但是莊子卻對其提出了批判,認為道家的貴生和養生,與楊朱的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忘我”“坐忘”“齊生死”等觀點,莊子認為楊朱所提倡的這些都帶有一定的異端和不足。而在政治方面,楊朱主張積極作為,反應了積極的處世態度,這與道家的消極隱退思想截然不同。 除此外,楊朱學派的思想與墨家學說也有一定的對立和沖突。 三,農家許行 1,許行 許行,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與儒家的孟子是同時代人。據說,他著有《神農》二十篇,是農家的代表作,可惜早已失傳。 農家思想代表的是勞動者的利益,即務農者的利益。 許行有門徒幾十人,他們主張簡樸生活,都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飯。他們沒有土地,過著一種流浪的生活。 ![]() 2,農家的思想 1)君民并耕,共同勞動 2)平均主義 3)社會需要分工,以達到物物交換 4)物品的價格在交換時要統一、對等 四,兵家:以戰爭的觀點看世界 1,兵家始祖孫武 當時的齊國具有尚武的傳統,而孫武就出生于這樣的環境。孫武(公元前547-485年),齊國人,他出身貴族,是武將之后,其祖先是陳國人,后因陳國內亂,逃到了齊國。伍子胥被殺后,孫武離世。 ![]() 2,中國軍事歷史上的奇書--《孫子兵法》 春秋中后期,戰爭頻繁。為了適應戰爭需要,孫武總結了眾多戰爭中的經驗和規律,寫成了《孫子兵法》一書,由此,他也成為了兵家的始祖。 《孫子兵法》一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比古希臘第一部軍事理論專著《長征記》還要早。此書后來傳到了日本、朝鮮、韓國,又被英、法、德、俄、意等國家翻譯后在全世界流傳。美國軍事理論家柯林高度贊譽道:“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的軍事名著媲美。” 3,孫武的軍事思想 1)戰爭觀 戰爭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勝”。 2)戰略戰術的運用 戰略上要大勇,即藐視敵人。但在具體戰術上,要小心謹慎,要重視敵人。把戰略和政治融為一體。 3)作戰要靈活機動 孫武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對付不同的戰況,要用不同的戰法。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4)治軍思想 士兵要勤加訓練,對待他們要像親人,這樣在開戰時他們才會與你共生死。 4,兵家的另一重要人物吳起 吳起是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家,他的主要著作是《吳起兵法》,在軍事歷史上,這本書是與《孫子兵法》并列的軍事著作,但后來由于保存原因,散失了不少。 ![]() 5,吳起的軍事哲學 1)進步的戰爭觀 在戰爭的起源問題上,吳起總結了原因和規律。他認為凡起兵者不外乎以下幾種:爭名、爭利、積惡、內亂、饑荒,從根源上揭示了戰爭的根源。 2)把政治放在戰爭的首位 吳起認為要想贏得戰爭,就要在政治、經濟上進行改革和有效的管理,一個強有力的軍隊,必定要有安定的后方。 3)統一國家,必用武力 吳起認為要想真正的統一國家,就必須要用武力。在這方面,他看到了戰爭的巨大推動作用,但與儒家的仁政思想卻是背道而馳的。 4)戰略準備和充分的調研 吳起非常重視戰前的戰略準備工作,他從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十分重視了解敵方的情況。他指出:“作戰要避其鋒芒,攻打敵人的弱處。” 除此外,他還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戰略裝備的保養和維護。比如戰士的精神狀態、戰馬和其他裝備的更新維護。 5)戰后總結 6)辯證的提出“必死則生,幸生則死”的戰場大無畏精神 6,軍事家孫臏和他的軍事哲學 孫臏生活于大約公元前378年,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代,著有《孫斌兵法》,當時是齊國著名的軍事家。 ![]() 孫臏從小志氣遠大,總想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后來,他與龐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由于好學,鬼谷子把他保存的《孫子兵法》的其中十三篇全都傳授給了他。龐涓自知才能比不過孫臏,于是就設計陷害他。隨后,孫臏就逃到了齊威王的地盤,由于一次賽馬比賽的押注,不久就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和提拔。 孫臏一生中,取得了兩次大的勝利,就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其中的桂陵之戰,不僅制服了龐涓,全殲了地方,而且獲得了“圍魏救趙”的經典佳話。 但孫臏可謂命運多舛,雖取得了勝利,但并沒有得到齊王的封賞和重用,而是被奸人所陷害,最后跟隨田忌到了楚國,在這個地方,他總結了以往的作戰經驗,寫出了《孫臏兵法》。 7,孫臏的軍事思想 1)戰而必勝。2)慎戰,即不輕易開戰。3)義戰,即要打有義氣的戰爭,理不虧。4)戰備物資要準備好。5)必攻而不守。6)攻其不備。7)速戰速決。8)以道用兵。9)氣勢要壓倒敵人。10)靈活用兵,出奇制勝。11)處理好將帥的關系。12)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 五,縱橫家:以謀取大國政治為第一要務 1,縱橫家應時而生,為了滿足各諸侯國的政治,形成了合縱連橫的態勢。 2,代表人物有連橫派張儀和合縱派公孫衍,以及合縱家蘇秦。 3,范睢的遠交近攻策略。 4,縱橫家的捭闔之道和邏輯推理。 六,雜家:諸子百家的匯流和融合 1,呂不韋的生平 2,稷下之學對呂不韋的影響 3,《呂氏春秋》的編寫 4,《呂氏春秋》對后世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