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太陽系產生于一片星云之中,所以星云可以說是恒星、行星等天體產生的土壤,實際上就連我們的銀河系最初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星云就是飄蕩在宇宙空間的云霧狀天體,主要由分子態的氣體、離子態的氣體以及非常小的塵埃粒子組成,元素構成主要是氫和氦等元素,其它元素占比較少,這是符合恒星形成基礎的,如果說太陽系和銀河系都是由星云形成的,那星云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從宇宙和恒星形成理論來看,宇宙中的星云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來自宇宙大爆炸,當138億年前宇宙形成的時候,大爆炸產生了極為磅礴的星云,催生了90%以上的氫元素和9%的氦元素以及還不到1%的其他元素,但是這個時候的星云非常的致密,而且分布極不均勻,有些物質極為致密的地方,某些天體直接就在其中形成了,比如太初黑洞、第一批恒星等。 但是由于宇宙的膨脹極其快速,其它部分的星云來不及凝聚就被膨脹的宇宙迅速拉開了彼此的距離,在暗物質和太初黑洞等天體引力的影響下,大部分星云在各自的區域中又聚集成團狀,這些一大團一大團的星云就是如今星系的前身。在這些體積龐大的星云中,物質密集的地方都形成了恒星及行星等,它們在暗物質和中心黑洞的引力影響下,形成了如今的星系形狀和運行狀態。 星系中的恒星的質量有大有小,質量越大的恒星壽命越短,當大質量恒星內部的核聚變燃燒到鐵元素的時候,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中子星和黑洞,但是在超新星爆發的同時也會有大量的物質被拋散到太空中,這就是另一種星云形成方式了,即由恒星形成的星云。比如我們常說的蟹狀星云等。 恒星形成的星云還包括我們的太陽這樣的中等質量的恒星到了晚年向外拋散的大量氣體,當太陽成為紅巨星的時候,內部的核聚變將變得猛烈而不穩定,這個時候就會有大量的氣體被拋散出去形成行星狀星云,通常這樣的星云規模都不大,很少有直徑超過一光年的,比如貓眼星云,環狀星云、啞鈴星云等,其中心天體不在向外拋散氣體的時候,就成了一顆白矮星。 另外還有比較微量的星云是恒星在長期的核聚變階段拋散出去的,這就是恒星風了,比如太陽風,當我們的太陽發生耀斑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帶電氫離子被拋散出去,它像吹動的風一樣在太空中飛蕩,形成恒星周圍空間中的稀薄星云。 |
|
來自: 漫步之心情 > 《A天文星★古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