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都在強調注意力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就如驚弓之鳥, 擔心這會影響孩子的各個發展。 但你知道嗎, 有時候孩子表現出來一些貌似缺乏注意力的狀態, 并不是他們注意力差, 只是在某些情況下, 孩子分散注意力是有原因的, 看完這篇文章就能知道了。 原因一 為了緩解焦慮,而分散注意力 為成年人,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處于陌生環境中,會感到些許焦慮不安,很難安定下來去專注的做一些事情。 孩子的心理穩定性不如成年人,自然更會受到來自環境對于注意力的影響。 比如,我們帶孩子外出旅行,就沒辦法要求孩子聽話、安靜、專注。當孩子感受到不夠安全時,身體會有一些本能反映,讓他隨時保持警惕,確保安全。 同樣的,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當孩子處理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時,也會這樣。 比如,很多一年級孩子的父母跟我說,孩子上課和寫作業都很難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習效果差和作業拖延的問題。 這是因為,對于孩子來說,尤其是剛入學的孩子,入學以來,不僅僅是環境和幼兒園不同了,連學習節奏、狀態,以及所學的內容都大為不同。 孩子對新學內容的陌生感;畏懼寫字;害怕沒有掌握,害怕考試等方面的緊張等等,這些因素,都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需要通過分散注意力,來緩解自己的焦慮,使得在大腦稍事休息后能夠將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到當下這件事,比如聽講、作業。 遇到這樣的狀況,接納孩子暫時的焦慮和不適應,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階段,需要的話給予適當的引導就好。 原因二 為了給大腦更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各種感官刺激,會讓大腦內的神經突出更多,彼此間的聯絡也會更迅捷。 這就是為什么對于小寶寶來說,與父母的肌膚接觸,有助于開拓寶寶的感知覺系統發育和腦發育的原因了。 豐富的感知覺體驗是大腦發育的重要“營養”,因此孩子們總是喜歡能激發豐富感覺的事物。比如,這里摸摸、那里看看、登梯爬高,甚至滿地打滾…… 美國生物學博士韓納馥在其《喚醒童心》一書中,從生物學視角分析了玩耍對于人的發育與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玩耍會激發感官的活躍狀態,讓身體和腦都進入“連貫性”,連貫性會讓孩子擁有更高的安全感,更高效的學習狀態。 因此,孩子若缺乏有效感官刺激與運動,而過早進入單一、枯燥的學習狀態,他們就會通過分散注意力來開小差。 比如你常見的,寫兩個字就要摸摸橡皮;彈一會兒琴就要上廁所。動一動,以活化感官系統,進入“連貫性”以重新啟動身腦的高效狀態。 這樣的孩子,不是注意力差,也不是多動,反而提示了父母“我的活動量不夠”。 所以,動靜結合,在想要孩子安靜下來專注做事之前,請給孩子充分的活動機會,比如游戲、運動。或者合理安排孩子的游戲與作業相結合。 原因三 時間長短不是衡量注意力好不好的唯一尺度 通常,我們會認為,孩子能夠長時間的做一件事,比如能自己一個人搭積木玩一兩個小時,就是注意力非常棒。 其實不盡然,時間只是評估注意力的其中一個維度,也就是注意的穩定性。即,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比較穩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對象與活動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有: 1、 注意的廣度 也就是注意的范圍有多大,它是指人們對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間內清楚地覺察或認識的對象的數量。 比如連連看游戲,相同的時間限定內,有的人可以連出8組,有的人只能連出5組。 注意廣度對于孩子將來的學習效率是很有影響的,比如閱讀速度的快慢,有的孩子可以做到一目十行,有的孩子卻只會逐字逐句的閱讀。 2、注意的分配性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能夠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動當中。比如,孩子能夠一邊看書,邊做筆記;你能夠一邊炒菜,一邊聽新聞。 3、注意的轉移性 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能夠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將注意從一個對象或者活動調整到另一個對象或者活動。 注意力轉移的速度是思維靈活性的體現,也是快速加工信息形成判斷的基本保證。 比如,孩子在看完一部動畫片,或者做完一個有趣的游戲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寫作業、去看書,這就說明孩子的注意轉移性不錯。 后記 每個孩子可能都會有自己注意維度的優勢部分, 比如這個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沒有別人長, 但是他在單位時間內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 作為父母, 我們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須能夠專注多長時間, 而是要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優勢方面, 同時接納孩子的劣勢方面, 揚長避短就好,不必苛求必須要補短。 作者:齊菲 |
|
來自: 昵稱30501711 > 《感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