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之夜》 是香港作家董橋所著, 2012年海豚出版社第一次出版。 精裝,藍色絨布封面。 《景泰藍之夜》的短篇《蓋斯凱爾夫人》中描述到作者“我”’鐘情犢皮封面袖珍書,這本藍色絨布封面的《景泰藍之夜》雖不是小羊皮封面,但設計和材料肯定是經過董橋先生首肯的,足見得珍貴。 本書收錄了董橋先生的20篇短文,14幅文物、書畫照片。知名作家、文人隨著董橋先生筆下文物的介紹逐一引出,又以“我”這第一人稱來記述,仿佛舊年往事發生在眼前,人物也生動起來。 這些短文承載了董橋先生與朋友的友誼,對老師的回憶;對書畫的喜愛,對文房清玩的執著,對珍本藏書的偏愛。 本書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用物引出人來追憶,一部分直接回憶故人。書中不僅寫人還寫了許多鑒賞文物的知識以及書畫的流派等等。 睹物思人 文中談掐絲琺瑯, 談臂擱,談銅爐,談工尺譜,談昆曲,談書畫,談藏書,更談背后的故事,感嘆中華文物的流失,也感嘆老輩們背井離鄉的不易。 1、談掐絲琺瑯 書的第一篇短文《景泰藍之夜》里乾隆掐絲琺瑯書卷式套盒是沈茵舅舅送給沈茵的生日禮物,釉彩艷麗,纏枝番蓮線條多姿,花瓣豐潤。 掐絲琺瑯元代未年從阿拉伯傳進中國,明代景泰年間藍地掐絲琺瑯色溫質潤,“景泰藍”大名大紅,掐絲琺瑯隨之也叫景泰藍。 沈茵究竟何許人也?董橋與她四十年的老朋友。白媚是沈茵的藝名,六十年代在臺南歌廳舞榭唱歌唱紅了。董橋笑稱“教我玩百寶嵌木器的是臺北老朋友沈茵”,董橋筆下的沈茵盡管韶華隨歲月流水匆匆,但雅致秀媚不減。 ![]() 圖片發自簡書App
2、談工尺譜 工尺譜是古代記錄樂譜的工具,每句唱詞標明音高符號、調名符號、節奏符號和補充符號。 《工尺譜歸我珍存》短篇里細述了張充和的注了自己唱腔的工尺譜《牡丹亭.拾畫.叫畫.硬考》歸董橋先生珍藏的經過。 張充和是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上面還有三位姐姐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當年稱為民國“張家四姐妹”,又稱為“張氏四蘭”,是至今仍備受推崇的合肥名媛。葉圣陶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四姊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分別嫁給了著名昆曲演員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 充老寫字、畫畫、唱昆曲、做詩、養花種草無所不能,還有著羨煞旁人的朋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戲,章士釗贈詩把她比作東漢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學書法,聞一多生活拮據卻主動刻圖章相贈,張大千為張充和畫過仕女圖。張充和的相交師友,燦若星辰。她的名字,和沈從文、卞之琳、俞振飛等人相連,一同成為那個年代的傳奇,被稱為民國最后一位才女。 ![]() 圖片發自簡書App
3、談字畫 《詠史 感事》短篇提到的沈從文《讀秦本記》書法條幅,是沈先生應邀去美國講學,到耶魯住在張充和先生家,閑時寫字留給充和老先生的;《墨梅枝譚》短篇中提到臺靜農為張充和畫墨梅。 這些字畫都隨工尺譜一起送給了作者,還留下充老的著名對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書中還寫了沈尹默為張充和寫的《虞美人》三首,沈尹默為張充和寫的小手卷;胡適為張充和寫《生查子》。這些書法作品都由張充和老先生陸續讓出送給作者,可見作者對字畫的熱愛以及與充老之間的深厚友誼。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書中還談臂擱、談銅爐等等留待讀者細看,就如書中老先生說:“銅爐是美人,也要噓寒,也要問暖,姿色靠情深情淺而變”。 回憶故人 尋找吳老師、念記劉教授、想起老舍……,從這些故人言行可看出老派教授、文人對學問研究的嚴謹,對人生態度的看法。 1、尋找吳老師 吳老師吳振芝,長年一身清素的旗袍,長年綰著整齊的發髻,說話聲調低沉親和。在臺灣臺南成功大學教歷史,著有《中國近代史》,是董橋先生的老師,是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創系主任,還當過文學院長。 董橋大四時吳老師與之聊天,說了這樣一句話,懂得念舊才懂得歷史。大概這句話影響著董橋,念舊的董先生寫了許多回憶的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歷史。 2、念記劉教授 劉教授劉殿爵,最安靜的教授,粵語標準國語標準英語更標準。 六十至八十年代西方研究中國文史哲的人都讀過劉教授翻譯的《老子》、《孟子》、《論語》?!独献印贩g了五年,《孟子》翻譯了七年,《論語》翻譯了十年??梢娧芯繉W問的認真和所下的功夫,他在意的不是逐字逐句的迻譯而是字里句里整套哲理體系的引渡。 書中提到其他作家及著作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蓋斯凱爾夫人《克蘭弗德》、《瑪麗.巴頓》、《露絲》 藍姆《伊利亞隨筆》 董橋先生的朋友圈名人璀璨,董橋先生本人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歷任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英國廣播電臺中文部制作人及時事評論、《明報月刊》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蘋果日報》社長。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 劉主編說希望錘煉語言看董橋的書。劉主編是誰?是我的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