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曾是古戰場 ![]() 豬拱箐義軍主山圖 ![]() 豬拱箐義軍曾用品陳列室一角 ![]() 古遺址上的殘墻(青場鎮提供) ![]() 火藥角、長刀、火藥槍、馬鞍 ![]() “關馬檔”遺址 豬拱箐位于七星關區青場鎮大山村,此名的由來源于一個神話傳說。在很久以前,這里住著一戶人家,喂養了一頭小豬,三年之后,小豬也不見長大,還經常跑到山下去拱泥。一天傍晚,小豬突然在田地里拱出了一只閃閃發光的磬,騰空飛起將半邊天空都照亮了。于是,此地則有了“豬拱磬”之稱,后又被人們稱作豬拱箐。 豬拱箐曾是陶新春、陶三春領導苗民起義的根據地。清咸豐九年(1859年),陶新春、陶三春在赫章韭菜坪發動了以苗族為主的萬余人結盟起義,之后,又以豬拱箐為據點在海拔2000余米高峰上建立大本營,修建屋舍3萬余間,組織抗清義軍10余萬人,并與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取得聯系,戰斗在川滇黔三省的數十個州縣。同治六年(1867年)起義失敗。 在之后的歷史長河中,豬拱箐遺址內便留下了義軍修建的戰壕、“關馬檔”等工事,以及義軍在戰斗和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物品。1982年,該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豬拱箐界威寧、鎮雄、畢節三市縣間,據《畢節縣志》記載:豬拱箐“八山環拱,三省毗連,絕頂孤峰,勢凌千仞……”。在此走上一番,看到四周深林密箐、附近各巖崎嶇,便不難想象,百余年前,這里定是一處易守難攻之地。如今,通過代代相傳,當地人都能說上很多關于義軍的故事,對于聽者來說,不禁讓人產生一種好奇之心:八年時間里,義軍的內部及與外部間發生了哪些變化? 作為黔西北廣袤土地之上的一個鄉鎮,青場境內除豬拱箐遺址外,還存有新石器時期遺址老鴉洞等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實屬難得的歷史資源。在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今天,可把豬拱箐、老鴉洞等景區景點與畢節國家森林公園拱攏坪景區及七星關古城(楊家灣)等打造成七星關西線旅游線上的名景。 ·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 堅· 畢節晚報 2017-12-19 |
|
來自: fsn9oule12e45h > 《七星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