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居忍便安,
莫因毫末起爭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
留與兒孫作樣看。
在福建南安官橋漳州寮,有一片氣勢恢宏的閩南古建筑群——蔡氏古民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5月,筆者來到這里,在這座建筑群體最大的一座古厝中,看到墻上有眾多墨跡,其中就有上面的這一首詩,這也是蔡氏家訓的重要一部分。
詩很淺白,一看便明個中意思:兄弟住在一起就要相互忍讓,相忍便安。你不也得有自己的兒女嗎(眼前生子又兄弟),不要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莫因毫末)而起爭端,給自己的兒孫做個好樣子吧!
據說,古厝的建筑者、南安旅菲富商蔡恩深(乳名蔡淺),從菲律賓回來巡視大厝的建造情況時,看見兩個孫子為爭一個皮球而吵起來,旁邊的兩個媳婦不問青紅皀白,互相指責對方孩子。目睹這一幕,蔡恩深深感憂慮,縱有金銀萬兩、良田千頃、房屋百棟,兒孫不和睦,家運定衰敗。于是請人在古厝多處墻壁寫下這首詩。時過一百多年,至今墨跡斑斕。
這首詩并不是蔡恩深所作,但是何人所為,壁上未曾寫明,一時難以查考。查閱有關資料,一說相傳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其書法與顏真卿齊名,世稱“顏骨柳筋”,俗稱柳體),為勸鄰里和好,寫下這首詩。
另一說唐代高僧法照禪師曾寫了兩首敘述兄弟的詩詞(偈語),這是第二首,另一首是:“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回為弟兄。”
在《勸世賢文》“兄弟篇”中,除錄下此首外,還有其他兩首:“財物區區莫認真,一家到底是天親。萬般要看爹娘面,骨肉同胞有幾人。”“都受爹娘養育恩,桃花千朵本同根。莫將姐妹來輕看,十指咬破與心連。”
俗說兄弟如手足。手足之情,相忍即安。在以前“四世同堂”“一屋多代”之時,要相互寬容,今天兄弟分居各處,也要相互關心、遇事忍讓。只有“不因毫末起爭端”,才會“兄弟一世長相安”。對比蔡恩深,那些為瞻養父母、繼承遺產等事而大打出手,甚至對簿公堂之輩,當羞愧萬分。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13歲就能吟詩作對,17歲寫了當時膾炙人口的《函關賦》,20歲中進士,歷任秘書省正字、著作郎、史館檢校、起居舍人等官職。他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還寫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作。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50卷、《拾遺》12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444有傳。
張耒的鄰居是位賣燒餅的。他仔細觀察賣燒餅人的苦難生活:賣餅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賣,哪怕是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間斷。久而久之,賣餅人的艱辛深深感動了詩人。他想,業過三百,行超三千,不論干什么,只要立志求遠,不懈地努力,終究會成功的。為了教育兒子,學習賣餅人不畏艱難的品質,他寫下了這首《誠兒詩》。
這是一首七古。前四句是場景的描寫:“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這是一個寒冷的凌晨。五更:后半夜3時至5時,古代把晚上把寅時為五更。五更是最后一更,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賣燒餅人“捧盤出戶”(挑著擔子出了門) ,“歌一聲”(呼喊著賣餅的小調),但是“市樓東西人未行”,街上還見不到人跡。
五六句是刻劃賣燒餅人的心境:天十分冷,寒颼颼的北風吹亂我的衣衫,射冷我的燒餅,但我不擔心自己衣單而擔心餅冷,因為餅冷沒有人買,沒有人買餅,我全家生活便無著落。
七八句則是抒發詩作者的感慨,也是教育子孫的本意:行業不分高低貴賤(高卑),但立志當堅定。男兒要有追求,怎能夠(安得) 只求悠閑享樂呢?隔壁的賣餅人五更起來賣餅謀生,你們為什么不能“三更燈火五更雞”,奮發學習呢。
語言簡明,道理卻十分深刻。最后兩句是全詩的要害,“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今天亦是如此。
(譚南周 未來教育家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