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貂魚 黃貂魚又稱赤魟,有的地方稱黃鲼、黃魴,舟山沿海漁民稱黃花。此魚體盤上、下平扁,最危險的部分就是它的尾巴,尾巴里面的脊椎長著鋒利的倒刺。棘基部有毒腺,被蜇后引起劇烈腫痛,因此垂釣者必須特別提防。黃貂魚主要活動在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中國臺灣、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西南部以及南海和東海、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斐濟、圖瓦盧,馬爾代夫等海域,也溯西江到達南寧。 據1995年的《危險海洋生物—野外急救指南》,黃貂魚是目前所知體型最大的有毒魚類,尾部可達37公分長。如被刺到胸腔,會造成重傷甚至死亡,特別是心臟部位受傷的話,需緊急開刀,不過傷及心臟通常都難逃一死。已經發生過許多著名的黃貂魚致死案件,在希臘神話中,奧德修斯就是因為黃貂魚的尾巴而喪命。澳大利亞的鱷魚獵手歐文也是命喪黃貂魚。一直以來,黃貂魚被認為是海洋中的頭號殺手。 2、虎鯊 虎鯊,學名叫居氏鼬鯊,是鯊魚家族中最兇猛殘忍的三大鯊魚之一(大白鯊、牛鯊、虎鯊)。虎鯊并不是專門以人類為食,它們也不太喜歡吃煤塊、油漆罐、香煙頭或者鼓。但這些東西都曾在虎鯊的肚子里被發現,可以說它們是來者不拒的大胃王。所以說其他鯊魚多半都是先咬上一口,嘗嘗這人能不能吃,但虎鯊只要咬住多半就不會松口。 如果虎鯊決定吃人,對受害者來說可是一大折磨。虎鯊的下顎肌肉極富彈性,所以能夠吞下相當大的獵物。而且一旦您被虎鯊能咬穿一切的利齒咬住,就回天乏力了。很多海龜盡管有堅固的外殼保護,但仍然難逃虎鯊的鋼牙。這些可以在幾秒鐘內刺穿并撕開獵物的牙齒,已經引發了155起鯊魚襲擊事件,其中包括88起無故攻擊和28人的死亡記錄。 3、石魚 石魚雖然個頭不大,卻是全世界最毒的魚,它有13根裝著有毒液囊的脊椎。石魚主要是底棲生物,行動遲鈍,生活于巖礁、珊瑚間以及泥底或河口。它們是海洋動物王國的超級偽裝高手,能夠像石頭一樣靜靜在“潛伏”在海床上,等待獵物主動上門。雖然石魚不會主動發起攻擊,但任何生物也不敢冒險與之親密接觸。石魚背上的棘刺能夠抵御鯊魚或其它捕食者的進攻。所釋放的毒液能夠導致暫時性癱瘓癥,若不經治療便會一命嗚呼。 4、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是海洋里既神秘又危險的動物之一,人們常常把這種無脊椎動物錯認成水母。僧帽水母的殺人武器是它的觸手,細小的觸手能夠達到9米之長,當游泳者在看到僧帽水母的時候再躲避已經遲了。僧帽水母中分泌致命毒素的是觸手中微小的刺細胞,雖然單個刺細胞所分泌的毒素微不足道,但是成千上萬刺細胞所積累的毒素之烈度不輸于當今世界上任何的毒蛇。僧帽水母所分泌的毒素屬于神經毒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毒素的作用逐漸加重,傷者除了遭受劇痛之外還會出現血壓驟降,呼吸困難,神志逐漸喪失,全身休克,最后因肺循環衰竭而死亡。 5、箱型水母 不是所有的水母都是危險的,但箱型水母的毒液卻是它的親戚們比不上的。箱形水母被認為是水母界里最危險的一種,它們的觸須包含劇毒,可致人類喪命。被這種水母蟄到是非常痛的,毒液里的毒素會攻擊神經系統、心臟和皮膚。許多人因為被箱型水母蟄到而死亡。 世界上第一個被箱形水母蟄傷而幸存的人,是一個澳大利亞的10歲女孩。這名女孩名叫雷徹爾-夏德洛,當時她在游泳時被箱形水母蟄傷了。雷徹爾的13歲的哥哥將她拉到河邊。她告訴哥哥,她的眼睛不能看到任何物體,并且無法呼吸,感覺水母的觸須仍在腿里。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搜索并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動物和生態學副教授杰米-西摩說:“據我們對這種生物的了解,人一旦被它蟄傷,往往難逃一死。當我第一次看到了女孩受傷的照片,以為這孩子活不成了,因為她傷得很嚴重。我們需要留意雷徹爾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后遺癥,這些后患暫時還不能確定。” 6、灣鱷 灣鱷又名河口鱷、咸水鱷、馬來鱷,食人鱷,位于濕地食物鏈的最高級別,為現代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一種,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 咸水鱷的成名源于二戰末期的蘭里島之戰。1945年,英軍在蘭里島登陸,島上日本駐軍拼死抵抗,而當日軍抵抗不住進行回撤時,在一片沼澤泥地中遭到了灣鱷的攻擊。一名巡邏的士兵紀錄下了這一事件,他在日記里寫下了1000日軍進入沼澤只有20人活著出來的文字。后來這一慘案被廣泛傳播,并且載進了吉尼斯記錄,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動物襲擊事件。灣鱷也因此有了“食人鱷”的稱號。 成年以后的灣鱷體長最多可以達到七米以上,體重大約為1.6噸左右。灣鱷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不僅在陸地上,或者在海里,鱷魚很強大地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它們能吃掉所有找得到的東西。它們的咬合力超強,最大個體達1.9噸,可以一口就粉碎海龜的硬甲和野牛的骨頭。 7、獅子魚 獅子魚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現已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主要棲息于巖礁或珊瑚叢中。在許多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獅子魚通常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不僅大量捕食小魚,連海星海膽等無脊椎海洋生物都難逃它的“魔爪”。 巴哈馬海洋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從1400只獅子魚身上提取了大量毒液,經過臨床檢測后得出結論:獅子魚的毒液會導致類似蛇毒般的反應,惡心嘔吐,頭暈腹瀉等等癥狀,兒童老人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中毒后會產生休克而當場致死。 因此,獅子魚出現的海域被列為潛水者,游客以及漁民的禁地,2010年洪都拉斯海岸線就曾出現過游客潛水時觸碰獅子魚致死的案例。澳洲大堡礁也曾多次出現游客中毒而導致休克,好在救助及時沒有生命危險。 在2017年11月,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發現了一種獅子魚,生活在深達8134米的海底。深海獅子魚被認為是地球上棲息最深的魚類,特別是幾百甚至上千倍的大氣壓,獅子魚卻能輕松應對。在海洋世界,連鯊魚面對獅子魚都選擇繞路而走,幾乎沒有天敵。 尤其是在古巴海域出現的獅子魚,個頭又大又兇狠,但當地人并不喜歡吃這種魚,連本地大廚烹飪的獅子魚也得不到顧客肯定,直接導致獅子魚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當地海鮮市場甚至出現了一大網兜20公斤獅子魚才賣2美元的事兒,除了一些底層生活困難的民眾會去買來充饑外,連不明真相的游客也只會光顧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了。 一位來自成都的中國游客在古巴旅行期間,因實在看不下去如此美食被暴殄天物般的丟棄,因而當場制作了一道紅燒獅子魚,結果登上了本地頭條:中國廚師征服了古巴人的胃,也征服了“世界性難題”。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搜索并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于是,古巴當地餐飲協會還專程派人到成都學習廚藝,重點學習獅子魚的烹飪工藝,小編估計,不用多久,獅子魚就會后悔被成都人遇到而被端上餐桌,甚至滅亡都有可能。 8、藍環章魚 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厘米。可以飼喂小魚、蟹、蝦及甲殼類動物,會用很強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痹獵物。在海洋中,藍環章魚屬于劇毒生物之一,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這種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 9、海蛇 大海中大約有60種不同品種的海蛇,其中14種生活在澳大利亞海岸的大堡礁。目前有兩種不同的海蛇群:Laticaudids和Hydophiids. 它們是由3000萬年前生活在陸地上的蛇進化來的。 幾乎所有的海蛇都有毒,但是最毒的海蛇在已知范圍內前三名分別是黑環海蛇,光滑劍尾海蛇和貝爾徹海蛇。許多海蛇的毒液屬于最強的動物毒,比如鉤嘴海蛇毒液相當于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是氰化鈉毒性的80倍。而黑環海蛇的毒性則是眼鏡蛇毒的八倍以上。 海蛇毒液的成分是類似眼鏡蛇毒的神經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海蛇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后30分鐘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癥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實際上海蛇毒被人體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無力、酸痛,眼瞼下垂,頜部強直,有點像破傷風的癥狀,同時心臟和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被咬傷的人,可能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死亡。不過多數海蛇是在受到騷擾時才傷人。海蛇雖然毒性很強,但其性情卻頗為溫和,除非受到包含強烈敵意的對待才會進行咬擊。一些咬擊事件,通常發生于漁民捕魚收網的時候。 10、大白鯊 大白鯊可能是最著名的海洋捕食者。作為許多好萊塢恐怖片的靈感來源,它逐漸成為人們心中危險和血腥的形象代言人,這種饑渴的生物為了晚餐會攻擊任何東西。這種鯊魚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它一般會長到15英尺長,然而有些會超過20英尺,大概就是一輛校車那樣的形狀, 平均體重在5000磅。 這種鯊魚的一些特征使它成為海洋里最危險的動物,首先就是它的大小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盡管它這么大卻可以看到15英里每小時,強大的尾巴甚至能夠幫助推動他們穿過波濤洶涌的海洋。 大白鯊也因其鋒利的牙齒而出名,每只鯊魚都有300顆三角形鋸齒狀的牙齒為他們提供額外的切割能力,強大的下巴上長著好幾行牙齒,除了咬的力量,這些牙齒方便還能方便它玻璃獵物。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搜索并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鯊魚靠味覺捕食獵物,這些危險的掠食者三英里外不用靠近就能聞到25加侖的水里的一滴血,這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已經受傷的,比健康的那些更容易抓住并殺死的獵物。 大多數鯊魚都喜歡生活在沿岸的冷水里以至于人類把它們當成地球上最可怕的魚類。每年世界上大概有100起鯊魚攻擊人類事件發生,而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大白鯊犯下的。 盡管這些攻擊都十分危險,但大多數大白鯊的本意卻不是要殺戮。科學家們認為它們這只是對一種新獵物的好奇而采取的一種嘗試,因為這些鯊魚通常都只是咬一下就游走了。并且他們不認為這些鯊魚有明確的要捕殺人類的意圖。 11、河豚 河豚有毒,因其曾經毒死不少人而至今都被禁止食用或捕撈。河豚看起來也是一個萌蠢的小動物,特別是它有一個本領是,遇到敵人的時候,就自己吹起,把自己脹大好幾倍,嚇退敵人。這個時候就更加呆萌可愛了。 但實際上,它是世界上外表看起來最萌萌噠的頭號殺手!河豚的牙齒非常鋒利,海底的蝦、蟹、螺、貝,甚至堅硬的珊瑚片,都可能成為它的獵物。漁民也好、廚師也好,凡是與河豚打交道的人都需要格外注意,鬧不好河豚的牙齒能一口咬掉人的手指頭。正因為河豚有這樣鋒利的牙齒,也給它帶來了不公平的甚至是有點殘酷的待遇。漁民一旦釣到河豚,都要先用鐵鉗把它的牙掰掉,然后才放進水糟,為的是不讓河豚魚相互咬傷身體。河豚魚身上如果有傷痕,其商品價值會大大降低。 河豚的毒素基本上都集中在內臟里,其他魚的內臟吃了都很有營養,唯獨河豚的內臟絕對不可以吃,尤其是它那肥大的肝臟最具毒性。在日本吃河豚中毒死亡者有一半都是因為吃了河豚的肝臟所致。河豚毒量之大令人后怕。 資料顯示,一只虎河豚的肝臟里總共含有32萬5千MU毒量,而一個成年人的致死量為1萬MU,也就是說,一只河豚肝臟的毒量能導致32.5人死亡。除了肝臟,河豚的卵巢、睪丸以及血液也含有較強的毒素。腎、腸、眼、腮、腦髓等次之。魚肉雖不含毒素,但魚死后容易被內臟毒素侵入而帶毒。在宰割時如果不請注意,內臟的毒素也有可能污染魚肉而引起食肉中毒。當然河豚魚毒力的強弱,也隨魚體部位、品種、季節、性別等因素而有所差異。 河豚之毒,是一種強力的神經毒素,目前并沒有有效的解毒劑。如果不慎入食,起初唇、舌會有麻痹感,然后蔓延至臉及四肢,最終使人變得渾身無力、呼吸困難甚至死亡。據了解,河豚魚的毒性穩定,加熱、日曬,鹽漬均不能破壞。其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和神經末梢,尤其是呼吸肌和呼吸中樞,可造成呼吸麻痹而致死。 河豚魚中毒時,潛伏期僅為10分鐘至3小時,早期癥狀是口唇、舌、指尖發麻,眼臉下垂,不久即可出現消化道癥狀,主要有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便血,進而出現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無力或肌肉麻痹、共濟失調等神經系統癥狀。重癥者出現癱瘓,言語不清、聲嘶、呼吸困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有漁民稱,歷史上發生過許多因食用河豚中毒死亡的事件,都是因為有人抱著僥幸的心理,為了嘗一口世界上最鮮美的味道,而食用了未完全清除毒素的野生河豚導致。因為無藥可救,一旦中毒,等于被判死刑。 |
|
來自: 老周ljlj9w7mnv > 《美食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