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聲"是輕聲嗎? 我來答 1條回答 司馬幼荷 LV.7 2014-05-26 不是?,F代普通話里已經沒有入聲,但不少方言里面還保留著。 入聲是漢語調類之一,以塞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南方地區的吳語、粵語、贛語、閩語等方言還保留著入聲,北方地區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還保存入聲。江淮官話、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也保留入聲。韓語和日語均有類似入聲的發音(日語稱“促音”)。但p、t、k三個輔音韻尾在各種方言里保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粵語),有的p、t混同(客家話)或者只保留t(南昌話),有的合并為一個喉塞音[?](江淮官話和吳語),有的方言只有入聲調類,無輔音韻尾,入聲字表現的只是調值的不同(長沙話)。 從語音學上說,入聲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節,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階段,并不發聲。 粵語、壯語、越南語、客家話、閩南語、贛語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入聲字音節以輔音[p]、[t]、[k]作結,發出明顯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節聽起來有一種急促閉塞的頓挫感。 湘語、吳語、福州話、江淮官話、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以及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現在的晉語也保留入聲,但只帶一個弱喉塞韻尾[],甚至沒有入聲韻尾只具有特定調值。大部分的漢語官話方言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是從什么時候消失的,歷來都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從元朝開始消失的,但是也有人認為直到17世紀入聲還沒有消失。 以現代北方漢語為基礎的的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臺灣國語)中不存在入聲。以失去入聲的官話方言為母語的人,包括以基于官話方言的普通話為母語者,不經過訓練不能分辨入聲字。 漢字大概于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因而日語將入聲的痕跡保存至今,但其破音音尾已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ka行、ta行、wa行([p] → [] → [w] → )的音節)。相較之下,韓語、越南語漢字的入聲發音,則較為接近現代南方漢語的發音。 在無入聲調類的北京官話中, 中古的入聲字被分派入平聲、上聲、去聲中,此現象稱為"入派三聲"。如何分派有若干規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 1.全濁聲母字派入陽平或去聲(如: 薄奪續寂)。 2.次濁聲母字派入去聲(如: 落弱)。 3.清聲母字可能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任一類,無固定規律。 滿意請采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