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三百多年時間里,通過兼并戰爭,由初期140多個諸侯國變為七個諸侯國。在此期間的成語故事有近120個,涉及的人物和故事繁多,如果對這一段歷史不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成語的典故和來歷,因此介紹一些和成語有關的歷史背景,有利于更好地學習成語。![]() 春秋和戰國初期諸侯國分布圖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第三個霸主。 西周初期,周文王封熊繹(前1042—前1006年)為子楚(意為楚地的子爵),建立了楚國,國都為丹陽(位于河南丹淅縣,楚文王時遷都到郢(位于湖北荊州東北))。當時楚國只是一個50里范圍的彈丸小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后,楚國由弱變強,疆域不斷擴大。到春秋初期,疆域擴充到漢水和長江流域,成為南方一個強大的諸侯國。 春秋時期,在楚國崛起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有楚武王和楚莊王。 楚武王(前741—前690年)名叫熊通,于公元前741年奪得君位。公元前706年,進攻隨國,要挾周天子給楚國晉升封號(按大周王朝的規定,只有周可以“上天之子”稱為王,受封的諸侯則分別以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相稱)。遭到拒絕后,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成為諸侯僭號稱王第一人。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滅權伐隨,戰績輝煌,以武力不斷夯實楚國發展根基。他重視發展經濟,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幫助后繼者楚文王(前689—前677年,楚武王之子)帶領楚國走上了富強之路。 成語故事《城下之盟》和《趾高氣揚》是寫楚武王時期,楚國攻打絞國和羅國的故事;成語故事《予取予求》出自于楚成王(前671—前626年,楚文王之子)和齊桓公爭奪鄭國控制權時的故事。 楚莊王(前613—前591年)是楚文王后第三代君王,他繼位后,積極改革內政,出兵討伐百蠻,使之歸順。待政局穩定、國力大增后,他又出兵與強晉逐鹿中原,終成霸業,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成語故事《狼子野心》講述楚國貴族子越椒妄圖刺殺楚莊王奪取君位,被楚莊王擊敗,從此楚莊王牢牢地掌控了楚國大權。楚莊王問鼎中原后,為了爭奪鄭、宋等國土地,晉楚兩國連年爭戰。出自于這段歷史的成語故事有:《鞭長莫及》、《爾虞我詐》、《多難興邦》、《各自為政》、《投袂而起》、《唯命是從》、《上下其手》等。 成語故事《篳路藍縷》講述楚國先輩艱苦創業,以及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帶兵在邲(今河南鄭州東)和晉國大戰,取得勝利,確定了霸主地位。 楚共王(前590—前560年,楚莊王之子)時期,成語故事《百步穿楊》是寫楚國射手養由基的故事,《甚囂塵上》是寫楚共王和晉厲公爭霸的故事,《疲于奔命》是寫楚共王期間,逐漸強大的吳國不斷侵擾楚國,使楚國疲于奔命的故事。 楚康王(前559—前545年,楚共王之子)死后,楚國內亂,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殺死了楚康王的兒子熊麇,奪得君位,始稱楚靈王(前541—前529年)。楚靈王在位12年后,又被另一個弟弟公子棄疾篡奪君位,稱楚平王(前528—516年)。成語故事《包藏禍心》、《以規為瑱》、《尾大不掉》就是出自于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故事。 楚平王荒淫無道,聽信佞臣費無極的讒言,將伍子胥的父親武奢(楚平王之太子建的太傅)和他哥哥武尚殺害,伍子胥逃到了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帶兵攻入楚都郢。成語故事《風吹草動》、《天羅地網》、《同病相憐》出自這段歷史時期的故事;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反對伍子胥助吳滅楚,當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郢后,申包胥親赴秦國,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秦哀公決定派兵救楚,與此相應成語故事有《同仇敵愾》 、《倒行逆施》等。成語故事《班荊道故》是寫伍子胥祖父武舉的坎坷經歷。 |
|
來自: 文獻資料pzh > 《成語故事—國家歷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