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立 博士 海促會秘書長 浦江學術委員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2017年的烏鎮,聽到最多的就是人工智能(AI)。作為一個風口,讓我感覺到兩點, 其一,人工智能的奇點即將到來。其二,各個行業只要是搭上人工智能便將得以全面發展。如果我說,“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是人工智能的終極,而“人像機器一樣的思考”將是人類的終結,不知您是否認可?
在納米機器人全面接管我們的免疫系統后,疾病和衰老將遠離人類。通過數萬個基因的“小程序”實現人體軟件定義,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的現實已經愈來愈近了。在未來的十年,機器人將比我們人類更聰明已經不是懸念。科學家們推測將人的思維轉移到機器人身上的智慧機器人將是人類永生的第三種方式。這種技術思維導向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俗話說事物都有兩面性,科技工具的發明同樣如此。 當人工智能猶如核能科技的出現并且迅猛發展之時,人們開始意識到自我毀滅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庫克在烏鎮演講中的那句:我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雖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但是對AI等科技的涌現有理性和克制的思考是必要的,特別是科技的應用場景的選擇尤為重要。
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今天的烏鎮讓我們看到了大量的技術平臺嵌入了AI的付能, 但很明顯,我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即使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的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其實也不過是一大堆函數的組合。所謂數據訓練,也只是讓計算機通過先有數據生成函數,從而對未來類似的數據作出判斷。
云集烏鎮的大型科技公司和以及專門從事人工智能的企業注定將會引領潮流,但對目前的應用業務價值而言,這些選擇相對來說是比較通用的,因為今天我們看到的人工智能還處于被動式的狀態,仍然需要大量學習的過程。
如果今天的AI可以作為一個開箱即用的選項或特性的話,對企業的應用平臺絕對有價值。而且,當人工智能還沒有完全到達我們預計的目標,它將會使分析工業公司的價值變得更加重要。
在人工智能科技不斷強化自我意識高速發展之下,未來人像機器一樣思考很有可能將導向反烏托邦社會。因此,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句口號,它需要有更多的人性與科技融合的價值思考。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