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探尋書法的真相 建議關注置頂 書法史上很多名家臨習碑帖,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臨帖書法作品,如王羲之臨鐘繇的小楷作品,虞世南臨王羲之《蘭亭序》,趙孟頫臨王羲之《蘭亭序》,何紹基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吳昌碩帖《石鼓文》等。這些名家都是從臨帖中汲取營養,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藝術特色,因此學習這些名家臨習碑帖的方法,對于初學書法者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今天要介紹的是王鐸臨寫懷仁集字的《圣教序》作品。由于各種原因,歷史上留下來的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幾乎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多為唐摹本),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讓后人得以一窺王羲之書法的神采。《圣教序》是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者,此碑廣來王書之眾長,點畫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廣王書的特點與韻味,同時又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達到了天然灑脫又平和簡靜的境界,歷來被奉為學習王書的圭臬,為世所重。 懷仁集字《圣教序》問世之后,歷代書家對這一作品評價甚高,稱之為“百代楷模,模仿羲之書,必自懷仁始”王鐸就是其中之一。
在研習此作時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要注意 王鐸如何表現《圣教序》的藝術特征的。 《圣教序》雖然是集字作品,但由于懷仁等創作者們所下的苦功,集字的痕跡并不是很明顯,字里行間不乏自然流暢的韻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圣教序》的明顯特征是在用筆上道潤溫雅,結構上俊麗秀逸,氣息上中和恬談。王鐸很好地把握了這一特點,他臨寫的《圣教序》氣脈通暢,筆力挺勁,墨彩通神,多采用內斂筆法,剛健中正,骨勁肉中,點聞招明快,第回間照應自然,有正有奇,相互輝映,看不出有什么雕飾。用古人的話說,就足有莊嚴持重之儀,無機野草率之習。 二是要注意王鐸如何埋解《圣教序》的筆法的。 《圣教序》的筆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第一個是確立了行書的法度規矩,懷仁順應唐朝尚法的精神趨向,在對王書的選擇上,大多以平正為主。在王鐸的臨作中險勁利落、灑脫飛動的筆法比較少見,代之以四平八穩、規整之態,重心保持穩定,結構比較勻稱,這點看起來更加明顯。 第二個是以刀代筆,纖微克肖。王鐸臨寫的時候行筆如刀,方起方收,折多于轉,給人以斬截果斷的印象。 第三個突出特點,是起止果斷,線條挺拔。王鐸的作品起止筆畫都很爽利,毫無猶豫遲疑之感。 第四個是筆勢舒緩,溫文而雅。王鋒的整幅作品這方面表現比較明顯,點畫平和,筆勢舒緩,起筆和止筆都提按比較少,起伏比較小,行筆速度接近均勻,給人以不緊不慢的從容溫雅之感。 臨摹時要注意把握的問題是,應避免板滯無神。《圣教序》由于是石刻,有些筆畫經過刀刻,已經沒有了毛筆寫的流動感,略顯得有一些遲滯靜止,而王鐸在臨寫時就克服了這種遲滯,參人了王羲之的手札的靈動,還能還原墨跡的本來面目,做到以筆代刀,表現出書寫的意味,避免了刻意模仿刀刻的痕跡。如果-味地刻意模仿拓片上的所謂金石味,就極有可能會墮人宋時院體的窘境,將王字寫得刻板無神。 另外還要觀照結構的變化。懷仁在集《圣教序》時,因為有規范化的目標和取向,所以大多選擇了王字比較規矩的行書,但這并不是王羲之行書的原貌。王羲之行書結構正奇相參,變化多端,并不是只有端正。所以在臨摹時,應悉心體會其變化,不要被表面上的端正而誤導,一味地寫得四平八穩。 王鐸臨寫的《圣教序》能夠很好地把握王羲之書法特色,做到了活學活用。并在章法上也采用了《圣教序》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通過字的大小、長短、寬窄、俯仰、避讓產生空間的錯落,從而產生變化之美,打破一味整齊而可能造成的呆板。當然也有美中不足,就足作品整體的墨色變化欠豐富,也許這是作者有意為之,即為了更好地表現《圣教序》的中庸平和、不激不厲、溫文爾雅的韻味,這一點在臨寫的時候要注意。 |
|
來自: 靜里乾坤f1k68u > 《王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