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的兒子上幼兒園大班,老師布置了抄字作業。小朋友從沒寫過字,抄寫了3個小時只抄了半頁。眼看已經到了睡覺時間,這位媽媽便幫孩子抄完。第二天,這位媽媽在班群里被老師點名批評:“某某小朋友的家長溺愛孩子,溫室里的花朵難以成長……”讓家長很委屈。 ![]() 最近也有一些父母詢問“能不能幫小孩寫作業”等相關的問題。按道理來說,作業是孩子的作業,家長沒理由幫忙寫;但是,當作業“不合理”怎么辦?家長們對孩子的“作業不合理”有多種解釋:
▲那么,家長能不能幫孩子做作業? 1、作業多、過于繁重,家長能不能幫? 有一位讀者爸爸說,孩子晚飯后要完成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短短的2小時內要做完4門功課,再加上書寫緩慢( 小朋友越年幼,手指運筆越不靈活),結果做到晚上11點才做了一半。擔心孩子的睡眠受影響,家長便模仿孩子的稚嫩筆觸把剩余的完成了,不用10分鐘做了相當于孩子花了2個多小時的作業量。孩子因為爸爸的幫忙很高興,把爸爸喻為“超人”。 ![]() 大家認為這位爸爸的做法對嗎? 2、作業超出孩子的知識能力范圍,家長能不能幫? 這是去年一位媽媽的經歷。中秋節前,老師布置手工作業:做一只燈籠。夫妻倆平時工作忙,有時還要加班,考慮到作業的難度——連家長也做不出來!這位媽媽便在街邊買了一只燈籠,讓孩子當作業交。 ![]() 大家認為這位媽媽的做法對嗎? ▲警惕:家長幫孩子做作業恐怕帶來負面后果 1、助長孩子的依賴性 上面的讀者爸爸,那位因為孩子作業多而幫忙的爸爸,便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孩子被幫忙做作業后第二天,在晚飯后的作業時間里,孩子遲遲不愿動筆,一直“嚷嚷”說要等爸爸下班。家人困惑不知孩子為什么一定要等爸爸,孩子回答得很坦然:“爸爸用10分鐘就能完成,我不用那么折騰”。 ![]() 所以,家長幫孩子做作業,會不會從此種下了“依賴的種子”? 2、滋生孩子不誠實的行為 上面的那位媽媽,因孩子難以完成作業而選擇“買”的方式。但是,當孩子把燈籠帶回學校,當他聽到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我媽媽陪我做的”,“奶奶陪我做的”,“我和爸爸做的”……這個孩子卻跟別人一本正經地說“我自己做的,沒有人幫我!”老師看到燈籠便知道怎么回事,當她再一次問孩子:“確定是你自己做的嗎?”孩子還是點頭,說燈籠是他自己做的。 ![]() 所以,家長幫孩子做作業,會不會從此種下了“撒謊的種子”? ▲既然幫孩子做作業會帶來負面影響,當家長不幫呢? 也會有一些影響。難度過大,會挫敗孩子做作業的熱情和信心;當孩子自愿放棄做作業,又會助長孩子毫無責任心的壞毛病。可以說,“幫”會不妥,“不幫”也不妥,無數家長其實左右為難。 ▲家長們要知道的一個事實:作業,是孩子對知識復習的一種形式 “溫故而知新”,當孩子做作業是為了復習學習過的內容,就不會存在難度過大的問題,所以家長在這方面可以有自己的權衡,一切以孩子的成長和重溫知識為目的。除此之外,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Myrna B. Shure經過25年的研究后發現,從小學著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有很多優勢,除了能培養獨立,孩子還在慢慢地養成自己應對問題的習慣。即使剛開始沒有成功,但孩子的努力,未來也有助于減少他們性格上的沖動,收獲關心他人的品格,他們的學習也會受益。 ![]() 年初時,有一位媽媽跟我分享過她和女兒的心得,我覺得不錯,大家可以借鑒: 女兒有一天放學后,作業做著做著突然崩潰大哭:“媽媽……太難了,我做不到!” 這位媽媽翻了翻孩子的作業,直覺是作業難度“超綱”,當然,她不會告訴孩子,而是問了女兒兩個問題: “有沒有認真聽課?”女兒肯定地回答“有”。 “有沒有努力做?”女兒也肯定地回答“有”。 “只要你每天認真聽課,在做作業時認真努力,即使沒完成也沒關系!”聽到媽媽這樣說,小女孩反而放松了不少。 從此,無論作業能不能完成,小女孩都不會焦慮,因為沒有“心理負擔”,很多時候很快便完成了;有時不能完成,媽媽便將女兒的做作業過程跟老師匯報,也得到了老師的理解。雖然成績不是最好的,但她女兒的情緒和性格卻是班里最好的。 記得有一個小小的寓言是這樣的:有兩個人,晚上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泥濘,另一個人看到的卻是滿天繁星。 良好的心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當孩子總是被作業蒙上陰影,倒不如放松一些,努力了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