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和蘇聯在我國東北和蒙古邊界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軍事沖突,史稱“諾門坎事件”,是日本關東軍蓄意挑起的一場軍事沖突,日本人對這場戰役蓄謀已久。 所以當沖突爆發后,日本關東軍迅速向邊境開進,和蘇聯軍隊在諾門坎地區大打出手。不過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譽為“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卻敗于蘇軍之手。這場夏秋之際爆發的戰役曾長期鮮為人知,但猶如蝴蝶效應一般對戰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進攻中的日軍98式坦克 北境戰事 1938年7月,因“邊界”劃分的問題與蘇聯摩擦不斷日本在張鼓峰事件中遭遇慘敗,但驕橫的日本關東軍并不愿意就此認輸,繼續尋求突破的機會。1939年5月11日,蒙古軍隊與偽滿軍隊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交火,日本人等待的機會終于到來。 同月28日,日本關東軍出動,并開始向哈拉欣河推進。遭到了蘇聯和蒙古軍隊的聯手阻擊。于是日本和蘇聯分別代表自己扶持的偽滿和蒙古大打出手。 日軍出動了16000人的部隊,在轟炸機的掩護下發起進攻。蘇聯軍隊在炮兵和坦克的協同作戰下,戰斗力極強,全殲了日軍的騎兵聯隊。日軍被迫在6月1日選擇撤退。 日軍合影 7月2日,日軍第23師團在再次發起進攻,強渡哈拉欣河。交戰雙方以使用了大量的坦克,也堪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第一次坦克之間的對決,盡管在性能上蘇聯與日軍的坦克各有高低,但面對數量上的優勢以及蘇軍優勢的火力支援,日軍仍未取得任何效果。 日軍37毫米反坦克炮 日軍在兩次失敗面前依然不甘心失敗,任然固執的認定蘇軍技術落后,還把蘇聯軍隊的整體實力放在日俄戰爭時期來看待。 在7月23日,又調集3個重炮聯隊參戰,發起了第三次諾門坎戰役。但日軍在蘇聯大口徑火炮面前完全不夠看,日軍的重炮群被蘇軍壓制得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蘇軍BT-5坦克 8月20日,蘇聯和蒙古軍隊展開反攻,到8月31日獲得大獲全勝,日本軍隊被完全趕出了蒙古方面主張的國境線。參戰的日軍第23師團1.6萬人,傷亡達到了1.2萬,損失高達80%。 諾門坎戰役讓一向自以為是,自詡“戰無不勝”的日本關東軍名譽掃地。 進攻中的蘇軍步兵 并且在諾門坎戰役以后,日軍的戰略方向也完全轉變為“南進”,號稱精銳的關東軍將進攻的戰略完全轉變為防守。有了日后我們所熟悉的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要塞群。 但在6年后這些要塞并未能阻擋日本的失敗,也一同隨著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而成為日本戰爭罪行的見證。 被擊毀的蘇軍BT-5坦克 注定的失敗 時間進入到1939年,武漢會戰剛剛結束,日軍妄圖在3個月內征服中國的計劃徹底落空。同年3月發動南昌會戰, 9月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大多日軍主力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作戰,在華總兵力已達40余個師團。 蘇軍查看繳獲的大正11式機槍 因此,諾門坎戰役爆發時,在東北的日軍數量并不大,而且都是半個師團,另外一半是國內稱為留守師團。 以參戰核心日軍第23師團為例,其僅僅是一個警備性質的三單位制師團,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經過日俄戰爭的日本對自己過分自信,驕傲自滿,完全不把剛剛經歷大清洗的蘇聯放在眼里。 日本陸軍裝備與蘇聯相比質量和數量均處于落后在戰爭后期還喪失了制空權,所以說自信的日本關東軍由于輕敵等多種因素促使了整場戰役的失敗。 蘇軍查看繳獲的大正11式機槍 深遠的影響——朱可夫與珍珠港 盡管這場戰爭前后持續了100多天,但參戰的蘇聯和日本卻從未宣戰。直到1945年的6月8日蘇聯才對日本正式宣戰。戰事發生前,日本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 被繳獲的日軍鋼盔、水壺 “北進”是以陸軍向蘇聯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 在一定程度上,諾門坎戰役導致日本改為傾向采用南進的戰略目標,最后,日本和蘇聯簽定了停戰協定,日本決定全力以赴對付南洋的美英等國。最終引致兩年后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和最后的戰敗。 可以說,因此諾門坎戰爭可以說是二戰早期最精彩的一個伏筆。 珍珠港事件 諾門坎戰役中,朱可夫指揮裝甲部隊首獲大捷,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嘉獎。在蘇聯軍隊得知日軍傾向“南進”政策之后。遠東的蘇軍于是被調往歐洲;朱可夫后來參與指揮了蘇德戰場幾乎所有重大戰役,每每都能化險為夷,被譽為“蘇德戰場上的消防隊員”,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戰就是諾門坎戰爭。 蘇軍在此役中實施了空降作戰,“進攻防御”和“夜間強光照明”的戰術,首次采取了電子干擾戰和心理戰,后勤部門還創造了超遠距離連續補給的世界奇跡。都在后來的衛國戰爭中得以廣泛采用,給德國法西斯以沉重打擊。 朱可夫元帥 80多年前的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二戰初期囂張的侵略氣焰,并且在中國抗戰進入最艱苦的時期,使日軍向關內增兵計劃一時無法實現,有力支援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作為一個戰爭中的受害國,我們更不應該遺忘那段歷史,對那場慘烈戰爭的進行總結與反思,牢記先輩的英勇抗爭和為之付出的巨大犧牲,積極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未來的反侵略戰爭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