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十月媽媽心理(ID:mamaxinliwu) 周末帶女兒去游樂場,玩了一會兒,聽到一陣暴喝聲。 “我讓你搶,讓你搶!打死你,看你以后改不改!” 回頭一看,一奶奶正在掄一小男孩巴掌。 小男孩五六歲,仰臉大哭。 我看不下去,勸了奶奶一句:“打是沒用的?!?/strong> “沒用是打得太輕了!每次他搶人家東西,我都得賠禮道歉,這老臉我可丟不起!” 奶奶怒氣沖沖地罵了一通,走出游樂場,坐在外面椅子上休息。小男孩繼續抽泣了幾下,便去玩別的東西。 過了一會兒,小男孩靠近我女兒,伸手搶我女兒手里的玩具槍,女兒不給,他揚起巴掌,伸手就要打,和他奶奶一模一樣。 這就是暴力傳承。 你怎么對孩子,他就會怎么對他人。 奶奶的打罵,并未讓小男孩改掉習慣,反而讓他學會了用暴力攻擊他人。 這是教育么? 不,這是虐待。
不得不重申一下:體罰對孩子沒有用! 它是所有管教孩子的方法中最無效的。 不僅無法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反而會給他一種錯誤的認知:暴力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可用來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 《超級育兒師》里面有個小男孩浩浩,一直喜歡打弟弟。弟弟稍微有冒犯,或者干擾到他,就會被踢或被甩巴掌。 “好像他只會用打來表示不滿。” 媽媽想要浩浩改掉這一行為,用了很多方式,卻發現威逼利誘都沒用。 育兒師觀察到,媽媽也會有意無意打浩浩,踢他。 對此媽媽認為無傷大雅: “我都沒怎么用力,雖然心里很生氣,但落下來的巴掌很輕呀?!?/span> “我只是想嚇唬他,讓他不再犯錯?!?/span> 育兒師轉頭問浩浩:“你覺得打人對嗎?” 浩浩咬著手指,沒有直接回答:“媽媽會打我?!?/span>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 但孩子不會判斷,他不懂什么該模仿,什么不該模仿,更不能理解父母“打你是為你好”的說辭。 他也不會知道媽媽為什么打他,但會牢牢記住,媽媽打人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要孩子改掉壞習慣,父母首先需要改掉壞習慣。 你變好了,孩子也會變好。
帶上暴力烙印的孩子,成年后大多充滿敵意。因為耳濡目染的暴力,早已植入他們的潛意識。 劍橋大學犯罪學專家大衛·法林頓博士曾說:“一個人如果在童年受到虐待,長大后往往有犯罪傾向?!?/strong> 曾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殺人案,印證了這一觀點。 2010年,21歲的藥家鑫,駕駛小轎車回家,撞到了一位騎車的女性。 下車后他發現被撞者在記車牌號,便毫不猶豫地拿出一把尖刀,對她連捅6刀,之后又補兩刀,致其當場死亡。 手段殘忍,沒有思考。 他的表現,不像第一次殺人,倒像一個慣犯。 犯罪心理專家發現,藥家鑫的暴力傾向與他的童年有關,而事實果真如此。 庭審中,藥家鑫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從4歲起,就天天練鋼琴,每天除了彈琴就是學習,稍有不好,就會遭到父母的毆打?!?/strong> 母親用皮帶抽他,父親把他關地下室,在這種環境下,藥家鑫極度壓抑、膽怯。 成年后,他常年隨身攜帶刀具,因為他恐懼暴力,感覺隨時會被別人暴打,需要自保。 所以當他遇到問題時,下意識地認為攻擊別人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殺人時,他沒有想過后果,正如父母打他時一樣。 他沒有經歷過被尊重,被愛護,便會對別人的生命漠視。
遭受過暴力的孩子,即使正常長大,內心卻始終缺失了一塊。 他們和父母之間,橫亙著無法跨越的恐懼。這恐懼讓親情凝滯,失去流動。 陳喬恩和母親就是這樣。 在節目中,她與母親相處時,滿懷戒備,好像對方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觀眾對此直呼“超尷尬”。 比如,陳喬恩和媽媽坐在同一張沙發上,中間卻隔著一人的距離。兩人姿勢拘謹,半個多小時沒有講過一句話。 帶媽媽外出,她表現得像專車司機,坐在身邊的母親也一臉冷漠; 一起合照,她們身體僵硬,不懂如何靠近彼此。 兩人均表示:“不知道怎么相處?!?/span> 母親傷心地說:“她從來不曾說牽我的手?!?/strong> 為何與母親如此疏離? 陳喬恩自曝小時候母親常打她,甚至曾用枯樹枝打她打到出血。 她對母親滿懷恐懼,親密?不可能的。 在聊起這些童年往事時,她有好幾次慌張回頭,害怕母親突然出現,足見傷痛至深。 心理學家解釋,孩子身體受到傷害時,內心是憤怒的,怨恨的。 但因施暴者是他依賴的父母,最應該信任的人,他便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由此產生矛盾心理。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父母失去依戀,采取最原始的防御措施——杜絕愛。
打罵對孩子有害無益。 那么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父母該如何應對? 首先,父母需要明確,盡管孩子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必須遭受痛苦,懲罰不是最終目的,反省修正才是。 在教育孩子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三步措施。 第一步:保持情緒鎮定。 管教意味著教會孩子自我控制,父母必須先做到。 孩子犯錯后,不管你多么憤怒、生氣,都要保持鎮定。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不恰當的,這樣做可能引發不好的后果。 接著,說明你的態度、看法和感受。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再然后,和孩子一起討論,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很多孩子在做出不好的舉動后,內心已意識到,但不愿主動承認,因為這會讓他們羞愧,父母過激反應只會令他們不安并反抗。 第二步:采取平靜中斷法 孩子行為受制止時,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 他們討厭被限制,想自己做決定。 但不懂如何表達自己,便企圖通過哭鬧,大喊大叫守住權利。 這時,父母可以將孩子帶到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讓孩子“沒有觀眾”,不受關注,并撤離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讓他獨自安靜待著。
孩子就會從情緒中走出來,慢慢冷靜。 靜坐結束后,父母可以擁抱孩子,溫和地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肯定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再和他平等探討改正的方法。 第三步:接受孩子重復再犯 當孩子行為得到指正后,不要期望他可以牢牢記住,即刻變成完人。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出現反復,并接受孩子這一特性,為孩子營造一種信任的氛圍,孩子的自控力就會逐漸形成。 最后想告訴大家,用暴力教育孩子,也許暫時能看到成效。 但這是飲鴆止渴。 它是暫時壓制了孩子的情緒,令他在恐懼中,不得已妥協。但溝通是沒有的。反省也是沒有的。 孩子的問題沒有從根本疏通,必然會造成一系列影響。 比如他繼續犯錯。 再比如,他成為另一個小小暴力狂。 一個優秀的孩子,始于一對優秀的父母。 你是溫柔的,他必然也是溫柔的。 你是懂得共情與同理心的,他必然也能看見他人。 你是擁有自控力的,孩子也會習得這一能力,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不信,你先試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