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是作業治療的一大挑戰,由于腦區手部神經支配復雜,精細動作繁多,其恢復速度慢,難度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重大負擔。長久以來,腦卒中的手功能改善寄希望于代償技巧和輔助用具的使用上,缺乏一套手腕、掌指、手指功能康復的手法操作。國內作業治療師的日常手法操作大部分時候僅僅在于被動活動、牽伸等一些“低價值”的治療上,以至于出現很多家屬和護工人員“看看就會”的尷尬局面。 無論是生活重整,還是生活適應性訓練,都強調發揮剩余的功能,提高獨立性。在這一些新理念和技術中,常常用到的任務導向性訓練往往由于患者手功能本身受限,無法做到滿意的任務導向性動作或者主動運動。而運動想象、強制性使用、鏡像運動、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也沒有達到期待中的效果。 歡迎轉載,注明出處。 合作請直接回復。 — 用心,做精致的康復微信 — 概述 腦卒中是導致人群死亡和殘疾的一個重要原因,大約80%的患者會遺留上肢功能障礙,而能實現功能完全恢復的約占33%。手是人體高度復雜的運動器官,腦卒中患者因偏癱而完全喪失單手功能,能導致整體功能喪失高達27%。從作業治療的角度看,日常生活自理是腦卒中患者最大的愿望,而手功能恰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恢復手的功能、提高手的實用性是關鍵。 傳統常規的作業訓練活動能起到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抑制異常活動模式、提高平衡協調功能等作用,在手功能傳統常規作業訓練的基礎上,探究新作業訓練模式無疑是一大亮點。
手部的運動和感覺主要由臂叢神經根組成的尺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支配。
實用手:是指雖然上肢和手有功能障礙,但患手單獨或配合保持著實用的功能。 輔助手:是指因存在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礙,患手的功能不充分,但保持輔助另一只手的能力。 失用手:是指因存在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礙,患手喪失了單純或輔助另一只手的功能
手的功能模式可分為: 2.精細抓握 3.對掌運動 手功能的評定
五種動作試做后,可按以下標準評定為實用手,輔助手或失用手。
手靈巧度評定
檢查手眼協調,手靈活性 這個測驗不使用工具。第一部分要求被試用右手、左手和兩手把釘子插到孔中;第二部分要求把釘子、銅圈一起放在孔中,可以同時用兩手。
將9根插棒一次一根的插入木板孔中,然后每次拔出一根計算所需時間,先測健手,再測患手。 感覺功能評定
第一階段訓練內容(Ⅰ-Ⅲ期)
2.預防關節攣縮 3.促進上肢和手功能改善
訓練目的:誘發手指伸展的運動 訓練方法:治療師一手托住患側,另一只 手指伸展,從患者肘關節伸肌肌群開始快速向指尖方向橫掃。當治療師手滑掃到患者手背時稍向下壓并加速到患者手指處,減輕向下的壓力迅速離開患者的手指。
方法:
目的:
3.維持關節活動度
目的: 1.防止和矯正手指攣縮畸形 2.抑制上肢和手的屈肌痙攣
目的: 1.進行平衡、協調訓練 2.抑制患側上肢屈肌痙攣 3.誘導患側上肢分離運動
目的: 1.誘發患側的主動運動 2.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 3.訓練軀干旋轉、緩解軀干痙攣 第二階段的康復計劃(Ⅳ-Ⅴ期)
作用: 3.促進手指的分離運動 4.提高手的靈活性、協調性
作用: 2.加強上肢的分離運動 3.提高上肢運動能力
作用: 2.加強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動度
作用: 2.改善患者的手眼協調
作用: 2)增強上肢的協調性 3)提高患手活動能力
作用: 2)進一步促進上肢的分離運動 除了ADL功能訓練 川平療法能做哪些手法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