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決定你的人生 作者:汪曉春 【導語】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深度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淺;內心透徹為深,思維混沌為淺;思維能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思想指導為深,蠻干為淺。
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看了沒真正消化,不試圖深入思考、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本質上跟沒看是一樣的。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天道并非一定酬勤。勤奮是必要的,但是勤奮是遠遠不夠的。
為什么要具備深度思考能力?現實中很多個人成長、發展問題的答案都并非顯而易見,也并不是僅僅通過時間的簡單累加就能得出答案。你的優勢是什么?你的人生方向在哪里?你的畢生事業是什么?現在的瓶頸要怎么突破?等等,回答上述問題需要我們學習和運用深度思考能力,你可以環視周遭發現身邊每一個牛人都對自己極度了解,了解自己的愛好,了解自己的優勢,堅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時也對所在行業有深度的理解,某種意義上說深度思考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可以到達的高度。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但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深度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淺;內心透徹為深,思維混沌為淺;思維能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思想指導為深,蠻干為淺。決定意思是起決定性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人生不是完全由深度思考決定,但起到決定性作用。
深度思維可以正確指導我們的行為。當思考到一定深度肯定會碰到需要抉擇的事情,這個時候深度思考就不一定能發揮作用了,深度思考結合價值判斷原則才能做出合適的判斷。當處理影響和決定我們未來發展的問題,面對重大利益關系時,需要處理重要的人際關系時需要運用深度思考能力,生活當中的日常瑣事盡量少糾結,少占用有限的大腦資源,現實中很多人在大事上忽略,在小事上卻精于計算,實為本末倒置。 什么阻礙了深度思考
是什么妨礙自己擁有深度思考能力呢?也得需要搞清楚,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建立深度思考能力。
1、麻木的心 如果內心是麻木的,呆滯的,那對身邊的事物會自然地忽略掉,也察覺不到,鋪捉不到內心發出的聲音。所以,一旦我們變得麻木了,我們就失去了整個世界。如果內心是敏感的,我們會對這些刺激、觸動有所思,有所想,內心被觸動了,被打到了才會產生深度思考。每天都是簡單的重復,滿眼都是目前的工作和家庭,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好奇心,所以生活、工作只靠慣性驅動,機械,沒有靈性,也就不再思考了。 2、心力不足 是誰驅動大腦呢?是什么讓大腦深度思考呢?是誰給大腦提供動力呢?是一個人內心的力量。腦力支配行為,心力驅動大腦,如果一個人內心力量不足,他會懶得思考,即便思考也會淺嘗輒止。心力較弱走平路,沒有挑戰的路是沒有問題的,但要爬坡,爬陡坡力量就不足了。深度思考就是爬陡坡,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身體的大部分能量都被大腦消耗了,心力不足無法為深度思考提供力量。
3、淺嘗輒止 當淺嘗輒止的思考方式成為習慣就很難深度思考了,就像學潛水,頭扎到水里了但屁股還在空中高高地飄著,身體始終沒有潛入水中。另外一個淺嘗輒止的原因是思考不下去就放棄思考了。我們說深度思考就是腦力爬坡,要把一個難題想明白不是一個輕松的事。尤其是剛開始思考時,苦思冥想沒有一點思路,從而產生了挫敗感,說這問題太難了我想不明白,我不行,我的能力有限,然后給自己找了些借口就不為難自己了。
4、缺少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識到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也有一定深度思考的動力,但并不一定讓我們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因為還缺乏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掌握了深度思考的方法思考能力會顯著提高。
要想擁有深度思考能力需要我們克服懶惰,改掉淺嘗輒止的思考習慣,擺脫別人思想對自己的束縛使自己保持獨立的思想和見解。 深度思考的前提
深度思考需要的幾個前提: 1、內心意愿。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無濟于事。內心意愿為思考提供動力,意愿不強思考會淺嘗輒止,敷于表面。、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那些把讀書當成自己事的人,畢業后更懂得自學的人通常混的都不會太差。深度思考始終是自己的事,雖一開始很難深入時間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論也就不難了。
3、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深度思考需要載體,要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可我們很多人連自己喜歡什么工作,要從事什么樣的事業都不知道,心不定思考力無法提高。你選擇的領域直接影響你日后成就的大小。
4、決心。光想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時間不等人啊。上帝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創造環境,二是建立競爭,羚羊時時刻刻想著怎么跑過獅子,必須有這種決心,否則只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5、獨立意識。獨立意識是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思想上不依附他人,對任何事情不盲目信其言,而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斷。如果思想上依賴他人,滿腦子都是別人的見解、觀點也就談不上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有積極主動的屬性。 深度思考的方法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還得擁有一套開墾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1、可繁殖的知識量 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可繁殖的,一種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統一六國的,這種知識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讓你提高、進步,讓你變得更深刻。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見識少,知識積累量不夠。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產生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條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對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別信息有無價值,無價值可以不看,重點是看有價值的。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國藩讀書的原則是一本不點讀完決不讀下一本書。真正的好書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無,理解最重要。 2、思考頻次 針對問題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動腦哪來的思想。李小龍曾經也說明過這個問題,他說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就怕一個人把一個招式練100遍。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練100種功夫每種都是淺嘗輒止,不能實戰,把一招練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對一個問題若想深刻想個一兩遍是想不明白的,通常都是很癡迷的狀態,除了睡覺不想其他時間都在思索。
3、多維度思考 思考過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過程,努力從多層次,多角度看待問題。要想多層次思考得跟自己較勁,不能想到一兩層就饒了自己,想到一兩層以后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把所有的問題都想全了。認識大象的過程其實是人類擁有的三種邏輯思維之一的結構思考邏輯,按照結構思考邏輯把各個部分找全。多維度思考有個重要的工具叫“MECE”分析法,全稱 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在分析問題時你要把涉及這個問題的所有維度都找到,要窮盡,但每個維度是不重復的,也就是找到的問題的各個方面要互相獨立,不重疊,沒有重復項。
4、細節 有時候我們對問題認識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對細節不掌握,僅僅了解個別籠統的概念不往深里追究,追得越深認識越深刻。事物的本質都是被一層一層表象包裹著,不追到底還以為表象呈現的東西是事物本質呢,這就誤導自己了。深刻是一種態度,事事不求細節,很難想象他能優秀到哪兒去。 5、結構化思考 《金字塔原理》是美國作者芭芭拉·明托寫的一本關于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邏輯的書。金字塔結構是很好的思考和表達方法,在思考、表達的時候為什么要構建金字塔結構呢?因為研究表明人類能夠記住、理解最多的項目是7個,比如:你寫了一遍文章或做個演講,把下圖的論據A、B、C、A1、A2、A3……,一股腦地講出來、寫出來恐怕別人很難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于7個的項目通過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組合成幾組,同組內的內容按照因果邏輯、結構邏輯、程度邏輯展開,然后以此類推。人的思考過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觀點先行,先提出觀點,然后通過歸納和演繹思考論據,把論據找充分。上層思想是下層思想的總結,下層是上層的解釋,這種結構就是疑問\回答式,下層其實是對上層的回答。通過疑問\回答不斷深入構成整個金字塔結構,寫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語言基礎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邏輯的基礎,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寫作 寫東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講出來、寫出來與他人分享才能變成自己的。在寫東西的時候剛坐下來一點思路都沒有,寫著寫著思路就打開了,寫東西是深度思考的過程,它會把存儲在大腦中的不同區域零散的知識點調取出來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