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凡設計教育」 設計丨手繪丨游學丨考研丨留學丨出版 ◆ ◆ ◆ 每周一大師第一季 阿爾瓦羅·西扎 作品分析1: 卡洛斯·拉莫斯館 作品分析2: 保·娜瓦小餐廳 Boa Nova Tea House 作品分析3: 平托和索托梅爾銀行 Banco Pinto & Sotto Mayor 作品分析4: 三個作品比較分析 1分析開端:提出問題作品分析1: 卡洛斯·拉莫斯館 【空間】 ①建筑整體呈梯形,梯形平面的生成機制是怎樣的?形成了怎樣的建筑空間張力與動態特征。 ②平面中有幾個三角空間的多次運用,試分析這些空間并解釋三角形庭院兩端的反向透視帶來的空間感受。 ③門廳空間的收放與空間張力是如何實現的,門廳的錯層給建筑內部空間、內院場地、外部場地的標高帶來了什么變化? 【形態】 ④這個建筑的形態是如何操作的,試從體到面,特別是出挑的板,進行分析。 ⑤建筑中的對稱與不對稱,可以從樓梯、WC、長短L形體塊、形體上的加減等角度進行分析。 ⑥結合門廳內部空間分析主入口造型的矛盾。 ⑦建筑封閉的外部形體、透明的內院產生對比,試解釋原因。 【建造】 ⑧解釋平面中出現的兩個柱子存在的意義。 ⑨建筑為了快速建造,用了什么結構? 2案例解析案例分析之初,湯鳳龍博士先就西扎的設計思想和特點為大家做了講解,以便同學們對西扎的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李彬老師根據以上9個問題,從設計到建造,從宏觀到微觀一一講解,幫助同學們能夠成熟的把握整個設計思路。 同學們進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閆德剛”也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分析西扎建筑的心得和切入點,現身說法,對于同學們深入理解大師更加有益。 分析過程雖然不易,但是一系列的分析下來,同學們都收獲了很多。 卡洛斯·拉莫斯館作品分析 拉莫斯館(一期工程)比波爾圖建筑學院(二期工程)建設要早,建筑在一個比較高的臺地上,北面是高速公路,前面是草坪綠地。建筑置于一個非常角落的位置,靠近北側高速公路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形成一種空間的對比和收放,使得行人能夠體驗到一個先擁堵再開放,再擁堵再開放的空間節奏。 建筑外部為封閉的墻體,屏蔽高速公路的噪音;內部為開放的玻璃面,透明空間給學習場所帶來良好的景觀效果。 建筑夾在兩棵樹之間建造,是為了塑造整個場地的空間變化: 1.塑造四基地中四個三角形的空間變化; 2.希望做到一個收和放的對比。如圖中黃色部分,主入口和轉角處,先是收再是放,先擁擠再開放,收、放的空間節奏的具有強烈的透視感。 (西扎說過:建筑是被環境擠壓出來的。) 空間的對稱與非對稱性: 1.對稱性:建筑的整體的空間是對稱的,建筑中心有一條軸線;平面中也可以看到對稱性的體現,如衛生間是對稱的,但看入口空間也是對稱的。 2.非對稱性:建筑切角的處理,以及U形端頭的內收幅度和長短的不同。切角避開了樹的樹根,U形端頭是對樹木的退讓的一個微微操作,通過這兩個操作,達到對稱中的不對稱。 兩個尖角處理的不同: 左側“減法”:通過切角處理,避開古樹。 右側“加法”:門廳空間,通過在一層增加一個體量,保證了二層的尖角的透視感,既化解了尖角的矛盾,又在門廳的地方產生了一個復雜的由低到高的空間的過渡。 通過“減法”和“加法”化解尖角的矛盾,并產生出實際的功能的價值。 門廳入口空間: 門廳樓梯的處理非常微妙,整個樓梯作為一個雕塑來處理。前面比較窄,繼續走會逐漸放大,從而使門廳空間張力更大,由上圖可看到由低到高的三角形變化,透視感強烈。 極小尺度的設計概念: 門廳層高較矮,有微微錯層,一跑樓梯直接到二樓(在中國設計規范中規定超過一定的步數要設休息平臺)。內部與外部的高差是不同的,室內陸坪低于室外地坪,內庭院又與室內陸坪持平,從而實現了庭院與室內的交接與過度。 (注意:西方與中國的一些建筑法規是不同的,大師作品值得學習,但不可生搬硬套。) 庭院空間: 反透視圍合形成空間最大開放和最小收縮,形成開放與收縮的反差,給人一個強烈的空間迷幻效果。雖然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是通過反透視為何,讓人們感受到一個被界定范圍的庭院空間。 兩個紅色柱子存在的原因: 藍色柱子是現存結構,紫色柱子從紫色部分便宜到紅色部分,實現對結構的偏移。柱子沒有建立在玻璃轉角,而是偏移了一定距離,目的是: 1.緩和銳角的尖銳,塑造空間的順暢的轉折和過渡; 2.使空間的透明性不受到阻隔,讓空間的透明性達到最大。 (在密斯的巴塞羅那德國館的設計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柱和墻的結構的分離。) 體和板形成了很好的過渡,內和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界面,非常強烈的對比。 U形的兩個端頭,一個為正交的折板,一個為斜向的折板,將建筑體量上斜的造型用在折板上,并且建筑入口處也是處處體現了形式的統一。 墻體細節(): 由于工期較短,采用骨架結構+填充材料,是當地比較傳統的做法,其他鋼結構(如門窗等)均為預制,目的是為了實現快速建造。 整個建筑除了大量運用三角形空間限定和體塊加減法,沒有任何大量裝飾,體現了結構的邏輯性和簡潔性。 閆德剛 分析切入點分享 閆德剛指出,分析西扎的建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①對場地、周邊環境的關注。 分析西扎的建筑,首先應有宏觀的視角,其每個建筑的生成都基于復雜的場地條件。 如:平托·索托銀行復雜形體及平面的秩序都源于對基地周邊老建筑的呼應。環境既是建筑的限制條件,也是其存在的依據。 ②路徑的美學。 西扎建筑平面有復雜層次,而路徑的引入是其豐富解讀的重要因素。 如:勒薩德帕梅拉游泳池,通過路徑的設計整合場地的歷史文化碎片。 西扎的眾多建筑在入口空間的處理上都有很強的序列感,并非呆板的室內外空間通道。 波爾圖學校從場地入口到各個建筑之間的聯系,路徑體驗不斷變化,把城市-場地-建筑-自然環境全部整合。 ③形式語言。 我對西扎建筑的著迷多源于其豐富的形體變化,墻體、屋頂及柱不只是結構語言,也可以作為“面”、“線”參與空間及形體的塑造。建筑入口處,屋面的延伸形成微妙空間限定,同時豐富立面閱讀層次。 ④幾何性與詩意。 幾何是西扎慣用的設計語言,任何復雜的形體都衍生于簡潔的幾何形體(矩形、三角形等),富于理性。但不同幾何形體的碰撞給他的建筑形式帶來極強的張力。而形體碰撞的結點產生豐富的內部空間(一般作為公共空間),結合功能及采光等是空間富有詩意(茶莊中不同斜度的屋面板組合在結合采光的同時產生極具張力的屋頂形式,并使建筑融于場地環境。) 微信ID:Duni-Educ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