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互聯網發達時代,競爭依然很激烈。“新零售”這一戰略的提出,讓它日益成為互聯網時代競爭中的焦點。 自2016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戰略至今,無人貨架、智能貨柜、無人便利店、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各式各樣的終端形態都打著新零售的旗號進入戰場,媒體吹捧、資本追逐,好不熱鬧。 ![]() 與此同時,伴隨著“B2B才是傳統零售唯一出路”的所謂行業內普遍觀點,諸如阿里零售通、京東新通路、中商惠民等平臺,先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然后又迫不及待地加入了這場新零售的戰局中。 不難發現,中國的零售市場當下正在進入一個創新和技術應用高發的時期,大家都在書寫自己的“新零售”標準。 通過分析新零售在當下市場上的一些實際應用案例,并結合一些專家學者對于新零售的理解。為大家整合出了新零售發展的幾大方向和趨勢,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快來看看吧! 一、 從經營產品向經營用戶轉變 ![]() 2017年以來,像“餐飲+零售”、門店引入咖啡吧、書吧以及在門店內設置休閑區等跨界業態紛紛出現。 這些跨界融合展現的基本業務邏輯是從經營產品轉向經營用戶。這些商家都在圍繞用戶的生活需求進行布局。 由于大數據技術的提升,包括數據獲取能力和算法能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零售商能更精準地掌握消費者的畫像,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愛好和消費習慣等信息。 這種精細化的消費者畫像,讓零售商能更好地了解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生活需求。從而為他們提供精準的商品、服務,來建立消費粘性,形成消費閉環。 未來的零售經營,將不僅僅是賣好的商品給消費者,而更多地會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讓消費者的需求能被最大化地滿足。 ![]() 二、 具備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能力 由于技術的進步、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成為主力消費者群體后,未來線上線下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過去,人們總說,線上和線下是兩撥顧客。但在未來,你會發現線上線下可能是同一撥顧客。他們可能既是線下顧客,又會是線上顧客。 這就要求,未來的零售商需要同時具備線上、線下兩種能力,并且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打通線上線下。 從庫存、會員到服務、營銷等消費過程的各個環節,來為客戶提供擁有更好體驗的商品和服務。 ![]() 三、 數字化技術打造門店流程 未來的新零售模式,數據的獲取能力將會大大提升。這是由于智能設備、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它們在零售業的廣泛應用。 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門店的數據獲取能力大幅提升,數據的清晰度也大大提升。 目前,移動支付技術在線下銷售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它可以讓零售商知道,門店附近具體到某位消費者在購買哪一種商品。 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來改造門店業務流程,以及對供應鏈形成標準化運營,能更好地提升人效和標準化能力。當然,也可以利用區塊鏈等技術,通過數字化方案從生產端實現對商品的監控。 像盒馬鮮生當下對門店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就有很大的價值。盒馬鮮生將門店每個作業環節都進行數字化管理,就能更好地知道每天每個員工干了多少活,有效工作時間是多少。 ![]() 四、 消費升級 最近,大家都在談消費升級,可以說,這是驅動新零售業態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就在吃的層面。隨著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年輕消費群體步入職場,他們解決一日三餐的方式,將會由上一代的購買食材烹飪,逐步朝熟食化、餐飲化方向發展。 針對此消費習慣的變化,從2017年起,盒馬鮮生、百聯的RISO、步步高鮮食演義、永輝超級物種、蘇果超市等等商家都開設或升級了大量“餐飲化、熟食化”,并強調現場體驗的零售門店。 想要構成消費市場,需要由兩個基本元素來支撐。一是商品品質的提升。這就需要對既有商品結構、供應鏈進行調整、升級。 另外,在提升商品品質的同時,也要讓消費者形成認知轉變。否則,他們還是不太能接受這種改變的。 另一個基本元素就是體驗的提升。商家要能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購物體驗,幫助消費者省時、省事、省力。目前,年輕一代消費者的生活節奏加快,他們不希望為一日三餐的準備,花費太長時間。 所以,采用提供易于烹飪的半成品、無需存儲更為省事的商品包裝,以及餐飲化的體驗,或者為消費者提供離他們物理距離更近、更快速的配送到家服務等等方式,都能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高品質的商品與服務,從而愿意支付更多金錢。 綜上所述,新零售的發展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大家是怎么認為的呢?歡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