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已經是一個有閱讀習慣的青年了。然而因當時的政治形勢,我總感到無書可讀。聽說魯迅的著作,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讀的。我便在朋友的幫助下,搞到了縣圖書館的借書證。那時,我們縣的圖書館只有14萬冊藏書,卻有一套1958年版的《魯迅全集》。 那一年,每天跟父輩兄弟們在生產隊干活兒的間隙,在田間地頭休息的時候,我就從書包里掏出借來的魯迅的某本著作,如饑似渴地讀幾頁。干完活兒回家,吃了晚飯,更是不知不覺讀到夜闌人靜。 讀魯迅的著作,是從小說開始的,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讀前者,感覺自己就是那個狂人,梧桐樹下,月影斑駁,犬吠之聲傳來,似乎自己離狼子村不遠。陰暗,恐怖,四周都是陰謀,時時處處都有危險。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它何時才不叫呢?吃人,我是否也曾參與?是的,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面對被傷害的無辜,我何曾伸過援手?對“罪行”一無所知,卻跟著高喊“打倒”和“砸爛”,是不是也算幫兇?分得過一片肉嗎?…… 讀《阿Q正傳》,發現身邊多是阿Q,自己也是阿Q的弟兄,窮困潦倒于最底層,可悲可嘆又可恨。德薄智弱,卑怯無能,卻又死要面子,逞強好勝。現實中總是失敗,精神上總是勝利。如果沒有精神上的勝利,可怎么活下去呢?受了欺負總要尋求補償,如何補償?只有撲向更弱者。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土谷祠里的革命暢想,使人想到幾千年的改朝換代,我似乎也是未莊人,因而由衷感謝假洋鬼子,革命之際約了秀才,而沒有與阿Q“同去同去”。同時也感謝魯迅,及時讓阿Q“大團圓”,使其不再有成功的機會……后來上了大學,學習中國現代文學史,才知道自己在看這部作品時的立場和傾向性都有問題,所以寫作業照抄書本,而不涉及自己的看法。 魯迅的雜文令我震撼的首先是《燈下漫筆》。一系列結論撲面而來,似乎在大腦里爆炸:“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過是兩樣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1998年,我為《聯合報》寫《我的讀書生涯》,有一節是《田間讀魯迅》,其中有這樣一段:“直到今天,我仍然要感激魯迅,是他給了我有生以來最大的思想支持。將來的人們也許無法想象,當一種建立在自己人生體驗基礎上的思想受到權威話語壓抑的時候,當各種想法得不到陽光照耀下的語言表達的時候,如果發現一些能夠表達自己思想的現成語句,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興奮!這一切,我從魯迅的作品中得到過,是他促使我進一步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現實、思考歷史、思考人、思考自我和思想本身。” 那時候的我,在思想上是自不量力的。我時時感覺到思想的危險,每一種發現帶給我的都是興奮與恐懼相混合的感受。是魯迅把我從恐懼中部分地解救了出來。讀別的書,我也能感覺到與書中的某些共鳴,但這種共鳴常常只能在內心深深埋葬。讀魯迅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此前沒有過的舒暢,因為作為抽象存在的魯迅是被認可的,而他的思想竟然與我的想法如此貼近!在魯迅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于是,我不再處于孤獨當中,而且在暗地里對自己的思想覺得理直氣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