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太陽投影繪制的太極圖 ![]() 根據太陽投影繪制的太極圖 隨著近現代考古,大量的文獻及史料出世,通過解讀發現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已經應當先進,商朝通用的歷法就是我們現行的農歷,流傳至今未變;商周時期已經開始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尤其是對《周髀算經》和日晷[guǐ] 的解讀認識考究,今人倒推計算出先秦時期古人實測太陽投影作出的原始太極圖。認為太極圖起源于古人立桿測日影的實踐中。認為古人直觀注意到,冷熱往復變化與太陽的運動有關,以太陽在地上的投影規律,來研究探索太陽的運動規律對天地萬物的影響關系。 《周髀算經》(原名《周髀[bì]》)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西漢),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歷法(勾股定理就出自周髀);《周髀算經》源自周公和商高的問答(周公為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之弟;商高我國古代第一位數學家,出生于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初期)。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 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日晷計時是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于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于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鐘,來與之相配。 日晷 ![]() 日晷 漢朝時期晷儀(日晷) ![]() 漢朝時期晷儀(日晷) 古人立桿測日影的基本原理是:一年時間內每天正午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立桿測得太陽在地上的投影,并做記錄,通過同一計算規則作出太極圖。 推測:古人制造出原始的立竿測日影儀:晷儀。晷儀中心及圓周有圓孔,以便用來立桿(桿分圭[guī]和表:直立的桿叫表,用來測日影,平放的尺叫圭,用來量影長。)。中心立定表,圓周立游表逐日流動。定表和游表在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時測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以冬至日所測日影長度為圓盤半徑。 夏至太陽由北回歸線往南回歸線移時,用游表測日影,并在日影盡頭作記號,這時游表在定表南邊,圓盤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日轉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陽南移到南回歸線為止(整個過程是每天正午時,逐日南移)。游表在圓盤上的日影逐日增長,到冬至日時日影最長,由游表點達定表點。這樣圓盤上留下了太陽從夏至→秋分→冬至的運動投影圖。 太陽從夏至→秋分→冬至的運動投影 ![]() 太陽從夏至→秋分→冬至的運動投影 然后將圓盤和游表轉180度,將游表轉到定表的北邊。太陽由南回歸線往北移動,這時用盤中心的定表測影,圓盤仍按逆時針旋轉,日轉一孔,直到夏至太陽北移到北回歸線為止。日影逐日縮短,到夏至則無影。這樣就在圓盤上留下了太陽從冬至→春分→夏至的運動投影圖。將四季投影圖合起來看,就是先秦時期原始的實測太極圖。 太陽從冬至→春分→夏至的運動投影圖 ![]() 太陽從冬至→春分→夏至的運動投影圖 《周髀算經》中記載有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所測的日影數據;如下 夏至→秋分→冬至:夏至:晷長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處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冬至:丈三尺五寸。 冬至→春分→夏至:冬至: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驚蟄: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小滿: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夏至:一尺六寸。 在不具備精確測量儀器的先秦時期,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測。假設以一尺六寸記為2,作為單位長,并按四舍五入處理,而在北回歸線上夏至立竿是無影的,故都減去夏至影長一尺六寸; 則二十四節氣的晷長數為: 夏至:0; 小暑:2; 大暑:4; 立秋:6; 處暑:8; 白露:10; 秋分:12; 寒露:14; 霜降:16; 立冬:18; 小雪:20; 大雪:22; 冬至:24; 小寒:22; 大寒:20; 立春:18; 雨水:16; 驚蟄:14; 春分:12; 清明:10; 谷雨:8; 立夏:6; 小滿:4; 芒種:2。 根據這些晷數制圖,則可獲得原始實測太極圖。 將圓盤按二十四節氣劃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顯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縮情況(每個節氣為15天,24個節氣,一年共15×24=360天)。再將圓盤用六個同心圓等分,每個半徑為六,每等份代表四個影長單位(冬至為24,正好填滿6個同心圓),表示一個月的影盈縮情況。后將二十四節氣日影長度點用曲線連接起來,陰影部分用黑色描出來,即成太極圖。 根據晷數,所繪制出的原始太極圖 ![]() 根據晷數,所繪制出的原始太極圖 太極圖是古人研究太陽運動規律的成果,其中太陽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為陽儀,分春、夏二象(由南回歸線經赤道移動到北回歸線);太陽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為陰儀,分秋、冬二象(由北回歸線經赤道移動到南回歸線)。這樣,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立竿測日影得出的原始太極圖通俗的可以理解為一年360天中,每天的日照時間長短所畫出的圖形,忽略地球自轉的影響,只考慮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天24個小時;以2017年為例,17年夏至日照時長為15個小時多點,記為15個小時;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冬至為一年中夜晚時間最長,一般夏至日照時間與冬至夜晚時間相同,春分和秋分兩季是日照和夜晚時間都為12個小時,所以以15為半徑作圓,每天的日照時間做記錄(同比例縮減夏至日去掉的夜晚9個小時)。 以有日照為陽,無日照為陰,所作出的圖形為 ![]() 按照日照時間長短繪制的太極圖 以上就是今人倒推出的先秦時期太極圖的原貌。也是今人認為的太極圖的正確畫法及陰陽魚游動的正確方向(即順時針游動)。 但為了對稱及美觀,現行通用的是標準的陰陽魚太極圖(陰陽魚順時針游動) ![]() 陰陽魚太極圖 周易02—太極:陰陽之源,天地之始(上);一直在審核中,兩天了一直沒有通過發布,不知啥原因? 下節講八卦的形成及意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