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傳統文化, 走近四大名著, 弘揚西游精神, 笑對八十一難。 支持《西游記》,就是支持傳統文化。 讓我們一起為傳承西游文化及傳統文化做貢獻。 想到《西游記》,想到孫悟空, 必定想到六小齡童。 在影視劇里六小齡童無疑是把美猴王演的最好的演員, 一生懸命用在他的身上, 一點都不為過。 且央視版《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活脫脫的猢猻成精, 在那個沒有特效全拼演技的年代, 這樣的孫悟空形象, 是其他扮演者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 六小齡童可以說是給孫悟空創造了一個標桿, 后面的人都是在模仿, 卻從未被超越。 孫悟空有個美名叫“美猴王”, 看了那么多演猴戲的, 覺得還真是只有六小齡童配得上這三個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孫悟空。 孫悟空這個形象很早就在民間流傳, 其后也一直在演變, 因吳承恩撰寫的《西游記》而廣為人知。 六小齡童在百事可樂的廣告中說過, 孫悟空不是章家的, 同樣,孫悟空也不是吳承恩的。 但孫悟空在中國是一個深入人心磨滅不了的文化符號, 它是這個民族集體的一個記憶, 現實的文化意義從來都不僅限于百回的神話小說。 所以,無論你有沒有讀過吳承恩的《西游記》, 你都可以有自己理解的美猴王。 但每當我們想到《西游記》, 自然而然地, 腦海里浮現的卻是六小齡童創造的孫悟空形象! 六小齡童先生可以說把西游文化做到了極致。 別的先不說, 就一樣兒,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一家子幾代人也只做一件事, 這樣的積淀,別人怎么超越? 從父兄演孫悟空,到他演孫悟空, 現在歲數大了不太演了, 但是卻一直在為宣傳西游文化而努力奔走。 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做好一件事, 很不容易, 孫悟空這個角色估計他研究的比吳承恩自己都清楚。 現在將屆六十的他, 人看上去那么溫和的一個長者, 但是只要他一上臺, 拿起金箍棒,就跟被附了體似的,虎虎生風! 那一剎,猴子和人融為了一體! 作為一名演員, 他做到了對自己的角色負責,工作負責,對觀眾負責。 六小齡童“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的執著精神也影響了我。 我像很多人一樣, 有很深的西游情懷、猴王情懷。 我人生的第一個偶像,就是孫悟空。 從小看著各種西游記小人書、兒童簡寫版故事書、動畫片長大, 小時候看他演的《西游記》, 劇中有個細節, 師徒四人一起吃飯時,其他三人都正常用筷子, 只有孫悟空是握著筷子扒飯吃的。 小時候看到這里就笑:嘿,這孫猴子真是野,想學人又學不像。 現在想想,六小齡童先生真是把每個細節都扣得精益求精! 生活中的六小齡童先生, 是唯一一個,就算身上沒有沾上毛, 往那兒一站,棍子一拿, 一個眼神,一個撓癢癢的動作, 就是活脫脫的一只猴子! 那眼神,身量,動作,真心是分毫不差! 給人的感覺就是,孫猴子又變成人形了! 現實里的六小齡童是個近視眼, 但卻把眼珠子運用著滴溜溜地轉, 眼神透著無比的靈性, 這是六小齡童早年因為飾演孫悟空苦練眼神的成果。 當年的條件是很刻苦的, 六小齡童演孫悟空很辛苦, 他在屏幕上留下的孫悟空形象, 隨時都在動,典型的多動癥, 并且腿從來就沒有站直過, 我們可以想象,一直彎著腿彈跳式走路的感覺能堅持多久。 但是猴子就是這樣蹦跶的。 手臂也是從來沒有正常自然下垂過, 只要沒拿金箍棒,安靜的時候, 兩只手一直都是在胸前掛著的, 時不時還摳一下摸一下, 隨時都在渾身發癢的感覺, 思考的時候在摳手背毛, 興奮了要摳脖子毛撓頭, 生氣了有時候還要抓腰毛,扯臉毛…… 要記得這么多細節, 還要記臺詞,走機位,吊威亞…… 記著有一次采訪問六小齡童演猴子的心得, 他說了一個細節大致如下: 你看,人撓癢癢,都是順毛撓的, 比如脖子,從上到下, 但是猴子呢,都是逆著毛來的,從下往上, 你們試試這個動作,看看像不像猴…… 要不是六小齡童先生天天瞅著猴子看,認真學習, 他能注意到這種神細節嗎? 可以說六小齡童先生真的是, 用一輩子的時間,做一件事, 并盡最大努力,做到了最好。 說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 是全世界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齊天大圣, 一點都不為過。 有緣于對名著《西游記》的熱愛, 還緣于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深入我心, 從兩歲就啟蒙美術的我, 就一直有一個未了的夢, 想把心里對《西游記》及齊天大圣的熱愛, 通過我的手,呈現在紙上, 讓人們從畫里了解孫悟空,了解西游記, 就像六小齡童先生當年那樣, 用數年時間做成一件事。 于是我追隨起他“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的執著精神, 開始于2014年(31歲)起,苦思冥想, 并鉆研了諸多著作之后, 以新穎的點畫手法, 用一支碳墨針管筆, 在一張近十米的紙上, 借鑒老連環畫的形式(尤其受到劉繼卣畫風的影響), 以白描勾線,戳點為面, 筆點的疏密來表現明暗過渡…… 這種點繪畫法極其考驗畫者的毅力與定力, 可以說在畫這幅畫的過程當中, 我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每天利用十五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來重復一個動作——戳點。 除了吃飯睡覺,晚上也熬夜作畫, 原想趕在2016年做為猴年春節的獻禮, 結果因為點繪過程實在緩慢艱難, 在經歷了三年之后才畫了將近70%, 因此未能如愿。 2017年, 近十米點繪長卷在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日夜緊張戳點, 在犧牲了四年的娛樂時間, 幾乎閉門謝客, 每天睡眠兩三個小時, 發際線從額頭延伸到頭頂, 眼睛從600度升到1000度, 體重從110降到90左右的狀態下, 8月份,《齊天大圣》最后一個點落定。 我放下為了完成這幅畫耗盡不知多少支筆的手, 展現在我面前的, 是嘔心瀝血了四年, 歷時35064個小時, 戳出上千萬個點, 畫出筆畫數最多的點繪長畫! 可以說,我畫這幅畫的初心, 從與《西游記》的結緣, 與名著里的齊天大圣神交, 到現實里對六小齡童老一輩藝術家的崇敬與崇拜, 并懷著“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的取經精神, 抱著致敬吳承恩,致敬《西游記》, 致敬西游文化及西游精神的情懷, 堅持不懈地以“取不到真經誓不回長安”的積極心態作畫。 過程當中雖有汗水與淚水, 但也耐住了寂寞與喧囂, 孤獨的人最后總是相似的, 但成就一件事的一剎那, 便覺得什么都值了。 這個時候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珍貴和稀彌之處! 2018年第21屆北京藝術博覽會, 8月30日至9月2日, 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十米點繪長卷《齊天大圣.西游精神》北京首展。 成為本次國際藝術博覽會人們駐足最久的藝術欣賞作品。 2018年9月8日, 因緣六小齡童先生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辦 「致敬經典.走近四大名著系列」演講現場, 我與六小齡童先生零距離, 籍著“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的機緣, 肩負起傳播優良傳統文化及西游文化的使命, 以一位年輕人應有的姿態, 與老一輩藝術家共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與西游文化的傳奇碰撞。 此刻, 千言萬語,都難于表達我的心情, 真可謂百感交集。 做為一名新時代的藝術創作者, 我將以傳播傳統文化、傳承傳統西游文化為己任, 創作出更多代表傳統文化的文藝作品 及西游記元素的藝術作品, 回饋社會,影響后來人。 一起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及經典西游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借著“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的力量,接力傳承下去 ! ——劉名哲于2018.09.08夜記之 【 油 畫 論 壇 】 油 畫 圈 的 精 神 家 園 |
|
來自: 紅翡綠翠 > 《上海風光.建設.生活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