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漢文帝時代,基本上遵循了和匈奴的和親政策,雖然有中行說在匈奴的出謀劃策,但是總體上,漢匈之間還是以和平為主,雖然漢朝北邊的邊境,匈奴人經常縱兵掠奪,相對于匈奴人的天性以及匈奴生活物資的匱乏而言,這些局部的搶奪活動是不可避免。西漢王朝,那個時代,不光面臨著外患,而且內憂不斷;作為西漢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只能忍氣吞聲,“打掉牙就著血”吞下肚子,臥薪嘗膽、韜光養晦、一門心思謀發展,才是最佳的出路。 游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沖突是由來已久的。到了后世的明朝年間,這個問題依然突出。蒙古部落被驅趕到塞北后,為解決蒙古牧區生產和生活上的不足,依然不定期地來到邊關掠奪;明英宗時期著名的“土木堡事變”;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都是因為明朝對蒙古的經濟封鎖導致的,蒙古人買不到鍋碗瓢盆了,你明朝又不賣,那只好來搶了。后來在大明朝臣們的努力下,想出了“封貢互市”,定期朝貢,定期貿易,雙方各取所需,才使得明朝和蒙古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 為啥漢文帝劉啟的朝臣們,沒有想出互市的辦法呢?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于雙方的實力對比。匈奴人那時的騎兵游記戰術,漢軍騎兵部隊是無法匹敵;到了明朝,明軍的騎兵力量非常強大的,常遇春、徐達等開國功臣們深入漠北橫掃北元,這些蒙古人不是不清楚的;而且明朝對戰馬的飼養非常重視的,當年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陜西巡撫楊一清就是個養馬專家,專門負責督理陜西馬政。而漢文帝時期,西域還沒鑿空,大宛的汗血寶馬還在中亞那兒吃草呢。漢朝的馬不適合長途奔襲。脾氣永遠超不過實力! 在不斷給匈奴人送財物、漢家公主的屈辱中,漢文帝加大了發展生產的力度,從內陸遷徙人口補充邊境、實行屯墾、大力鼓勵養馬、減輕徭役;發展才是硬道理。就在漢文帝發展生產、恢復人口的同時;漢王朝的那些分封出去的諸侯王們,一刻也沒空閑,時刻企圖謀反,企圖篡奪最高政權。可是,歷史沒能給漢文帝劉恒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匈奴和藩王問題;公元前157年,劉恒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他的帝國。解決藩王問題和匈奴問題的重擔,就交給了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上臺之初,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匈奴,而是藩王;藩王們“削之反,不削亦反”;景帝必須要盡快解決眾多的諸侯,否則會尾大不掉,待諸侯們勢力強大后,會更難解決。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諸侯發動了“七國之亂”,漢朝軍隊對付擅長騎兵的匈奴不行,在對付國內的這些藩王們,還是綽綽有余,經過大將軍周亞夫奮力平叛,終于暫時解決了國內藩王們的叛亂。 漢景帝繼續加大國內建設、修生養息。經過文帝、景帝近四十年的韜光養晦和埋頭苦干,西漢帝國實力大增,為匈奴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戰車即將啟動! 這個重大的任務,歷史選擇交給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歷史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每到需要人才、武將輩出的時候,奇跡就會發生;到底是時事造就了這些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歷史;抑或是歷史成就了英雄。就在匈奴單于醉心于西漢的軟弱、西漢的美酒、西漢的美食、西漢的美女;西漢帝國的漢武帝和他的一干將軍們打醒了單于的美夢;程不時、李廣之后的衛青、霍去病、趙破奴等將軍主動出擊,利用騎兵的突襲能力,橫掃匈奴,打得匈奴損兵折將、慘敗漠北、失去河套地區、河西走廊,丟掉了西域屬國。漢武帝持續不斷的打擊,匈奴人勢力雖然大減,但是依然擁有足夠的力量侵擾漢邊境。公元前124年,伊稚斜單于親自率領大軍攻占代郡,斬殺了一名漢朝兩千石高管,代郡的督尉朱英,以及朱英屬下數千名士兵。漢武帝意識到陰山附近的防線還不夠牢固,必須對匈奴進行縱深打擊,以徹底鞏固陰山附近的勝利果實。 公元前123年的春天,漢武帝命令衛青率領大軍從定襄出發,計劃直搗位于漠北的匈奴單于庭,或者迫使匈奴繼續西遷,以消除匈奴在陰山地區的威脅,確保整過河套地區的長治久安。真是這場激烈的戰斗,本文的主人公趙信就要出場了。 趙信,原本是匈奴人,沒查到他的匈奴語名字,在匈奴軍隊擔任的是匈奴小王;之前漢匈之間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在一次激烈的戰斗結束后,趙信所在的匈奴軍隊戰敗,趙信被俘后就投降漢朝軍隊,被編入大軍將軍衛青的麾下,后來改名為趙信(無法考證他的原名了),由于趙信在匈奴軍隊擔任了要職,非常熟悉匈奴的情況,加上他本人英勇善戰,在武帝前期的多場對匈奴的戰爭中立過戰功,被漢武帝封為翕侯。一個投降的匈奴兵,漢軍隊依然能夠委以重任,這一方面也反映了漢朝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也反映了漢軍迫切需要熟悉匈奴情況的軍事人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漢匈雙方的戰斗拉鋸之激烈以及持續時間之長。否則一個投降之人,不可能會再次投入到直接反對投降者來源方的戰斗中,而且還被委以重任且軍功赫赫,還被封為翕侯。 元朔六年,即公元前123年春天的這次戰斗中,趙信再次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發,舉兵全線反擊匈奴。這次戰斗中,蘇建任右將軍,趙信任前將軍。他們各自帶領三千騎兵,從定襄開始,一路追逐匈奴數百里,殺死和俘虜匈奴近萬人;漢軍也付出犧牲兩名將軍,以及犧牲三千多名騎兵的慘痛代價。 其中右將軍蘇建所在的軍隊,損失最為慘重,歷史記載“盡亡其軍”;蘇建本人“獨以身得亡去”;前將軍趙信,眼見漢軍已徹底失敗,同時又受匈奴人的誘降,“遂將其余騎可八百,奔降單于”。匈奴伊稚斜單于,見趙信投降,大喜過望,立即封趙信為自次王。伊稚斜單于見趙信妻兒尚在長安城,而他自己的姐姐還未嫁人,就將他的姐姐嫁給了趙信,讓趙信即刻成為他的姐夫。匈奴人還真舍得下本錢啊。匈奴人對投降的漢朝高官從來都是舍得下本的,之前投降的韓王信、盧綰、中行說等,都得到了匈奴單于的重用,而且匈奴人對投降漢高官是真的重用,直接投入戰斗,直接參與匈奴重大的決策會議;不是象征性的供著,沒有給他們安排有名無實的副職或掛名頭銜;這一點真的不容易。 《史記》的《匈奴列傳第五十》是這樣記載趙信投降過程:“前將軍翕侯趙信兵不利,降匈奴。趙信者,故胡小王,降漢,漢封為翕侯”。接下來繼續記載趙信投降后的事情:“單于既得翕侯,以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與謀漢”。此外《漢書》《匈奴列傳第六十四回》對趙信也作了上述類似的記載。 趙信投降漢朝后,從普通戰士干起,直到被封為漢朝的翕侯,可見趙信一定非等閑之輩,而且也深知漢朝軍隊的特點及戰法,尤其是熟悉衛青的戰法。趙信投降匈奴后,由于他具備這些優勢,在匈奴人軍事上逐漸喪失優勢、且屢屢受挫的局面下,不斷指導匈奴軍隊改變戰術和策略,“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疲漢兵,徼極而取之,無近塞”。趙信的這些努力,換來了匈奴的短暫勝利,“單于從其計。其明年,胡騎萬人入上谷,殺數百人”。盡管趙信的這些建議和努力,但是并沒有扭轉匈奴的節節敗退局面;趙信曾經跟隨衛青多年,而且也官至漢軍的軍隊高層,且對漢軍的全方位了解;趙信在匈奴軍隊的存在,使得衛青及漢武帝,在制定對付匈奴的政策上,以及對匈奴的戰術等問題上,都有所顧忌和有所考慮。直到趙信死后, “漢用事者以匈奴為已弱,可臣從也”,由此可以推斷漢朝朝野上下,對趙信的顧忌程度。 當漢匈拉鋸戰之際,雙方都陷入僵局之時,趙信再次出現在史書上:“匈奴雖病,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匈奴用趙信之計,遣使于漢,好辭請和親”。趙信提出該建議時,漢匈連年戰爭,匈奴遭受到重創了,為了避免戰爭帶來更大的危害;此時再次提出和親建議,對積極推動匈奴與漢朝關系,朝著和平友好的方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由此,可見趙信投降匈奴后(不如說是回歸匈奴),在匈奴的影響力是非常的大;一來,由于他是伊稚斜單于的姐夫,也算是“皇室”成員和貴胄了;二來,趙信熟知漢朝的情況;三來,趙信非等閑之輩,能力一定是非凡的,這一點從他在漢匈兩邊都吃得開,高官得做,美人得抱,就能看出來;四來,趙信既然在漢朝這邊做到翕侯,他一定有屬于自己的親信,“辭職重新回歸匈奴”的話,一定會通過他自己的私人關系,繼續拉攏原先在漢軍里的親信,許以高官厚祿,或許還有美人,比如單于其他的姐姐妹妹啥的。這樣趙信在匈奴這邊就會形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尤其是草原部落機制,更加便于形成獨立地盤、獨立王國。 再如《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就有記載:匈奴在漠北地區,有趙信城、范夫人城和頹當城。由此可見,匈奴單于為了尊崇和重視前去投降的趙信,特意為他筑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趙信城;當然也有可能是趙信自己找人修筑的。匈奴屬于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他們很少有修建大城市的經歷,所以匈奴的官職了,肯定是沒有漢人政府里設置的工部或建設部的;而且匈奴的士兵中,也很少或沒有泥水匠人。由此可以推斷,趙信城,一定是由投降匈奴的漢朝人進行設計和施工,估計大多數還是趙信以及其親信招募而去的。 史書沒有記載趙信是哪一年死亡,他是自然死亡還是戰死,也都無從考據。其修筑的趙信城的故址是在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南麓,烏蘭巴托西鄂爾渾河南岸,今天的地名為“車車爾勒格”。清顧炎武《塞下曲》中有吟誦到:“趙信城邊雪化塵,紇千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鶯花滿,長作江南夢里人”。 作為匈奴人,第一次被俘降漢,臣服漢朝多年,獲得翕侯之高位;第二次漢匈之戰,再次被俘,降匈奴,或者說回歸匈奴。這樣的反反復復,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晚明的吳三桂尤可與之媲美。當然元末的張士誠;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他們不算哦。 趙信既幫助過漢朝廝殺過匈奴,也協助過(他本來就是匈奴人呢)匈奴廝殺過漢軍。無所謂功,也無所謂過。對趙信,我沒有任何立場! 只需記住“他曾經來過,但不是很乖”,這就足夠了。 歷史的車輪還要繼續往前滾動的。 下回,繼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