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古人不僅勤奮,而且十分智慧,關于讀書的好處三天三夜可能都說不完。從古到今,書籍就像一團團火苗和一盞盞明燈,充滿了夢想和力量,讀書就是迎著希望和理想的太陽出發,在一路奮斗和一路歡歌中往往令人滿載而歸。 讀書能夠使人生更加敞亮和堅韌。人的格局有大有小、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而言,讀書多的人要比不讀書的人看得開、悟得深和忍得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難免會遇到難事、苦事和冤枉事,好讀書的人往往能在難事面前化繁為簡、能在苦事的悲慘世界中以苦作樂,也能在冤枉事的泥淖中守得云開見日出,易于做到坦然承受人生的悲歡離合,善于以含淚的微笑重建生命的根基和人生的信念。因為,好讀書者,此時此刻就會想起李白、杜甫和蘇軾等,想起他們的艱難困厄,再反觀自身的苦難和屈辱,就有了時空的通透感和敞亮感,頓時覺得歷史長河中的倒霉蛋不只有他一個人,還有那樣一些杰出的人物與你同病相憐,還有一批優秀的倒霉者在向死而生中樂觀地面對人生,他們就是在釋然和堅韌中擇高處而立、向寬處而行,歷經苦難的黎明之后,才成就了其旭日東升般的壯麗輝煌。于是,孤獨者不再孤獨、痛苦者不再痛苦、不幸者不再不幸。 讀書能夠使人更加知進退、明得失。一般人最大的煩惱就是缺乏自知之明,沒有進入人生的圍城之前都是明白人,一旦步入圍城,大都是揣著糊涂裝明白。因為,凡事成為局中人,困局也就會隨之而來,這大概是人生的兩難處境。人進入社會后,各種誘惑會撲面而來,一旦中了“欲望”二字的邪,就難以輕易拿得起和放得下,就會在進與退之間犯迷糊、就會在得與失之間打擺子;然而,讀書多了,知進退就可能成了一種藝術、明得失就可能成了一種哲學,人生的規律就易于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往往善于把握進退的黃金時機、長于捕獲得失的青萍之末。好讀書者總有一種“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銳性,也有“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洞察力。于是,在人生的戰場上,他們總能夠捷足先登或化險為夷,不會輕易淪為馬后炮和懺悔者。不禁想起了曾國藩的詩句——“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這便是在人生的巔峰時刻,一代先哲對于進退和得失發自肺腑的千古慨嘆! 讀書能夠使人更加寬容和向善。從古至今,書中的文字多數是教人向善和寬容的,書籍就像一泓清泉那樣,天生具有潤澤萬物的本心,即便描寫一些壞人和小人的丑惡故事,大多都是作為反面教材出現的,引人向上和向善是文藝家的主要使命。書讀進去了,多數人會有一種心胸寬廣和樂善好施的修養、有一種精神自足的大度和包容,面對社會生活中的惡人和逆行,讀書人不僅易于洞穿丑惡的伎倆,而且不屑于和他們一般見識。因為超脫而不再計較什么、因為看穿而不再被煩惱困擾,往往以寬容之心去超度狹隘和自私的生靈、常常不以最壞的惡意去揣度壞人的心思,一切都是那樣從容淡定、一切又是那樣潤物無聲,能夠在與人為善中引領社會崇德向善,往往在自我完善的同時不忘拯救社會風尚。從更高級的層面看去,一流的讀書人,善于以精神性去矯正社會的動物性,在人性和動物性的換位思考中,易于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慢慢就有了一種善的慈悲和情懷。 讀書能夠使人耐得住寂寞和無聊。人生的內存大多都被寂寞和無聊所占據,因為鮮花和掌聲一生就那么幾次、洞房花燭夜轉瞬即逝、金榜題名不會人人都有,于是,寂寞和無聊便成了人生的常態,可以說,人生就是熱鬧輝煌一陣子、寂寞和無聊一輩子。于是,如何學會排遣寂寞、如何善于打發無聊,就是一種基本的生存哲學、就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而讀書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丹妙藥,它能夠減少無聊的恐慌和寂寞的痛苦。古往今來的許多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能夠抵抗寂寞的侵襲、書香能夠驅散人生的無聊,司馬遷深陷牢獄,選擇了以讀書和著書對抗寂寞和無聊。正是有了書香做伴,他升華了苦悶和彷徨的負能量、增厚了勵志和隱忍的正能量,一部深邃宏遠的《史記》,成為了人類對抗寂寞的千古絕唱。如果說,人生難以回避寂寞和無聊的痛苦,那么,讀書可能就是最好的鎮痛劑和封閉針。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降低寂寞對人生的損耗,或者減緩無聊對人生的消磨,從而最大限度拉長生命的長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讀書能夠使人善做和守成。人生不可能不進入社會,人生也不可能不做事,然而,有的人終其一生,就像猴子掰玉米那樣,掰一根丟一根、做一件扔一件,進入暮年盤點時,竟然沒有一塊像模像樣的根據地,留下的只是兩手空空和一片悔恨。倘若讀書量和思考量上去了,他們就會吃一塹長一智,善于將別人的悲劇化成自己的喜劇,不會總是自以為是或妄自尊大,不會在同一關口摔倒兩次,在理念、方法和效果方面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的贏家大抵都如此,從根本上看,“好讀書、讀好書”抑或是制勝的關鍵所在。倘若說善做是一座高原,那么,守成就成了一座高峰,從高原走向高峰,靠的正是讀書的深厚內功和高遠境界,也許王安石對此感悟最深,在他眼里,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可見,讀書可能是幫助善做者走向守成者的進步階梯,也是提升人生境界與情懷的一種動力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