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損傷性疾病常伴隨一些脊柱以外相關系統的病癥,在這些病癥中,常有一些突出癥狀,有一定穩定的表現特點,它既是一種癥狀,也具有一種獨立疾病的特點,稱為“脊柱相關疾病”。國醫大師韋貴康從醫、從教50多年,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借鑒和吸取國內外醫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將中醫正骨手法與現代醫學的理論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 脊督一體論 脊柱是督脈通路,脊柱內含脊髓神經,脊柱兩側是交感神經干通路,也是膀胱經的通道,故脊督是一體的,二者在功能上密切聯系、相互協調,病理上又相互影響。從督脈生理功能和脊椎主治來看,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 外邪或脊背損傷的刺激可通過經絡傳遞而影響臟腑的功能,使其循行所過的組織器官功能失常,從而出現相應的癥狀。脊柱及其容納的脊髓等病變,可以通過經絡在體表反映出來。 如手太陽小腸經脈所出現的主要病癥有喉痛、下頰腫、頸部不能轉動,頸、下頜、肩、腰、肘、臀部外側后緣疼痛,這些癥狀類似于頸椎或尺神經受刺激引起的癥狀。足太陽膀胱經所主病癥主要有頭痛、脊背疼痛、腰痛如折、屈髖受限、膝中筋如被結扎、足跟似裂,項背、腰、骶、踝、足等部位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動等,以上癥候類似于現代醫學之頸椎病、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所出現的癥狀。 韋貴康教授認為,脊柱相關疾病產生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不暢,經脈痹阻有關,對脊柱進行正骨和脊旁的分理點按,可使骨正筋柔,血脈通暢,進而調節臟腑功能。現代研究證實,督脈的循行類似于脊髓的走向,足太陽經行走于脊柱1.5寸旁線,類似交感神經在脊柱旁的位置,而其3寸的旁線,幾乎與脊神經后支的皮神經通路相一致。 六通治則 針對脊柱相關疾病,韋貴康教授提出骨關節“不正則不通”、經絡“不順則不通”、肌“不松則不通”、氣血“不動則不通”、臟臟“不調則不通”、肌膚“不榮則不通”的“六不通”病理,并據此提出六通治則,具體如下: 正則通 “正”即“復位”“糾正”之意。脊椎的增生、關節的移位可擠壓或刺激其周圍的神經、血管等,使血運和神經功能障礙,所支配相應組織器官發生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系列病癥。治療上應使骨正筋柔,經脈通暢。韋氏脊柱整治手法中的“單人旋轉復位法”“角度復位法”“側旋提推法”“掌推法”“膝頂法”“斜搬法”“單髖過伸復位法”“單髖過屈復位法”“側臥擠壓法”“旋轉復”等10種方法體現了這一原則。 松則通 “松”即松解之意。脊柱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傷側椎旁出現肌肉痙攣,進而使關節突關節、鉤椎關節或椎體邊緣的韌帶、肌腱附著點等發生充血、水腫、滲出,發展為纖維性變,以致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發生粘連,形成疤痕,以致筋脈拘急,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對此類病理改變,韋貴康教授常采“活筋松解法”“拿筋法”進行針對性治療。 順則通 “順”即順暢之意。韋貴康教授臨床運用理筋正骨手法在治療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疾病時,重視“順生理”的原則,如使用韋氏脊柱整治十八法中的“推散法”“理順法”時,強調肌纖維扭捩損傷應沿肌纖維正常解剖循行方向推按:動脈供血障礙應由近端向遠端推按,靜脈回流障礙應由遠端向近端推按,脊源性腸胃功能紊亂則沿腸胃正常蠕動方向推按。 動則通 “動”包括三個方面含義:一是促進肢體的活動,二是促進氣血的流動,三是肢體關節的被動運動。韋貴康教授十分重視主動與被動運動的配合,強調醫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將被動運動與理筋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被動運動理筋正骨,活利關節,有助于粘連的解除,肌力的增長,血液及淋巴循環的改善,從而促進關節周圍血腫、水腫的吸收消散,預防攣縮的發生。通過活動鍛煉,使肌肉間的不協調得以改善,脊柱力學平衡得以恢復。 調則通 “調”有調節和調和之意。脊柱相關疾病屬中醫“痹證”“眩暈”“心悸”“耳鳴”“頭痛”等范疇,其病機有氣血不暢、營衛失調、氣血津液不足和臟腑功能失調等。韋貴康教授除用理筋正骨手法糾正脊椎關節移位和治療相應軟組織損傷外,還對經脈循經部位進行點按和敲擊以激發經氣,調和營衛,常用“叩擊法”“傳導法”“反射法”。 榮則通 “榮”即榮華、榮養之意。韋貴康教授認為,人體最直觀的癥狀、體征是了解疾病狀態的依據,而患者的神色容貌是治療后的外在表現,醫者通過察言觀色來了解治療的效果。如患者經治療后表現出容光煥發,精力充沛,步行穩健,活動自如等,則是氣血充足、氣血調和、血脈通暢之征。 韋氏特色手法 韋貴康教授根據每個病的臨床特點進行中醫分類辨證,臨床將脊柱相關疾病分為瘀滯型、風寒濕夾雜型、臟躁型、氣血兩虛型、肝腎虧損型,治療原則為調衡、減壓、消炎。治療上,他常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韋氏手法、中藥、功能鍛煉、牽引(常規枕頜牽引與骨盆牽引或特制均衡牽引)等方法為主。 韋氏特色手法如今已經發展成脊整治新十八法,稱為子法,共36法。該手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1.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2.中醫正骨手法為基礎。3.結合現代解剖生理學、病理學與生物力學原理。4.以客觀指標作為手法定量標準。5.操作上輕、巧、穩、透,病人無痛苦,療效顯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