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太極拳的人很多,但是真能練出來的卻比較少。原因很多,但是不知道怎么練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比如說很多人只顧著埋頭練拳,不學習太極拳的理論,很多時候走偏了也不知道;有的人不練功夫,就天天看書,然后自我胡亂理解,也不行。真的功夫是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來驗證理論方可的。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除了陳式太極拳之外,其他的多還是認張三豐為祖的,這里僅以三豐祖師的理論來聯系拳法,講解一下兩者的關系吧! 三豐祖師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里開篇就論述了太極之理:
三豐祖師說得很清楚了,說習太極拳得先明太極之道,要是不明了,就不是他的傳人。這段話主要是講敘了太極的理論,對于練功有很大的幫助,喜歡太極拳的朋友,應該要背下來,在練拳的時候進行體會。太極是陰陽,在進入練功狀態時,是由無極而開始的,就是體內氣機是混沌一片,無陰無陽,陰陽一體,所以說無極是太極之母。進入練功狀態后,得把這種混然不分的無極狀態給分開了,這就是起式的作用。雙手呈現吊腕抓球而起,升發陽氣;然后屈膝下坐,雙腕切腕下砸,為少林神功“老祖斷凳”,是降氣之法;這就是使體內的元氣分出清浮濁沉,真正的進入練功狀態了。(注,這是以循經二十四太極拳為講解) 太極拳是武當丹道的外功,是武林內功絕學,不如此,不可以“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壽”。那么太極拳是怎么練出內力的呢?是在行功過程中,使體內的陰陽氣機相互交匯,氤氳化生而產生真氣。這種陰陽的交匯有兩種方法,以太極拳而論,攬雀尾是一法,通過周身氣機的一開一合,一升一降,開、升為陽;合、降為陰;開合升降之間,氣機的陰陽就匯合在一起了,從而化生真氣。而手揮琵琶則是另一種方式,他是通過氣機在陰陽氣脈之間的流轉來實現陰陽相感產生壯大內力的。 在練太極拳時,是有動有靜的,并不是說行拳之時,就一直在動。在練拳的過程中,這種動靜互相轉換在每一式太極招式中都存在。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了太極拳的動,沒有注意到他的靜,這個靜不僅僅是神意要靜,動作在每一個式子的變遷之時都會有一個停頓的。這個停頓的作用是讓體內的氣機有一個轉換,原來向上的,我要轉個方向,得緩一下,要不轉不過來。另一個作用則是練拳的人氣血不足的時候,經常是形到氣不到,就是說動作到位了,但是氣還在路上呢,這時的停頓一下,就是讓氣到位了,你再接著練。當然這種練法是要有一定的基礎時再練的(得感應到了才練,就是你得知道氣到了沒到,剛開始練的人什么感覺都沒有,就不能這么練),剛開始練的時候,先以動作熟練,流利為主。但是練習時不要忽視這種動與靜,有動必靜,靜極必動,動靜就是陰陽,光只注意動了,忽視了靜,則不是太極了。動靜相因,陰陽分合,則太極成! 很多人練太極拳因為不明了太極之理,只是純以筋骨運動,自然不能得太極之妙。功夫之妙,還在于神氣。練功之時,要體會隨著動作的起伏,身姿的變換,體內的氣機亦要隨之升降開合。精神要保持恬淡虛無,不要執著于局部,動作準確熟練后,應以氣推形動為要,以神意自然觀照周身,這樣方能有周身大用之感,得一動無有不動之妙(注,雙目應該睜開,不可閉眼)。行功中,龍行弓步則清氣升,虎坐虛步則濁氣降,納于丹田則神氣相抱。陰陽氣機匯合為太極,神氣相交亦為太極耳!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剛開始并不是一行拳就能感受到氣機的運化。不要管他 ,認真按照拳法要求去練就是,隨著功夫的深化,自然能感知到潛氣內循。進一步修煉到氣與力合的階段時,每一個動作自然到位,這時練發和升的動作時都有一股力量在支撐八方,呈現上下相爭,左右相爭之力;降和合之時則有氣收斂內藏之感應。但是要想達到這個階段,得練真功夫,不是練什么太極拳都行的,比如你練雷雷的太極拳就不行,練他那個,你練一輩子都出不來內力。因為動作不合規矩,不符合人體氣血運行的規律。 想出太極拳的功夫,想體會潛氣內循,想實現氣與力合,還得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抓住一個式子認真練,反復練。你要是一套套的練,那也沒用。你得反復的練一個式子,氣血才能這個特殊的渠道上形成脈流,你要是一套套的練,氣血就到處亂動了,練不出功夫。連現代體育練肌肉的都知道,你想練出成績都要一個動作反復練,讓相關的肌肉形成記憶,讓氣血長久的在這方向運行,滋潤參與這一動作的肌肉,練傳統功夫的人能連這都不懂嗎? 所以練太極拳的人要多學習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陰陽為基礎的。《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學習好了文化,再練拳,就會發現功夫進展得很快。而練拳好了,學習文化,領悟力自然也能得到提高。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轉發!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