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換一個思路思考問題 一個猶太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來到貸款部,大模大樣地坐下來。 “請問先生有什么事情嗎?”貸款部經理一邊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豪華的西服、高級皮鞋、昂貴的手表,還有鑲寶石的領帶夾子。 “我想借些錢。”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錯,只借1美元。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擔保,再多點也無妨。” “好吧,這些擔保可以嗎?” 猶太人說著,從豪華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國債等等,放在經理的寫字臺上。 “總共50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嗎?” “是的。”說著,猶太人接過了1美元。 “年息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歸還,我們可以把這些股票還給你。” “謝謝。” 猶太人說完,就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在旁邊冷眼觀看的分行長,怎么也弄不明白,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么會來銀行借1美元?他慌慌慌張張地追上前去,對猶太人說:“啊,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嗎?”“我實在弄不清楚,你擁有50萬美元,為什么只借1美元?要是你想借30、40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的……” “請不必為我操心。只是我來貴行之前,問過了幾家銀行,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在貴行寄存這些股票。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須要花6美分。” 貴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應放在金庫的保險箱里,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惟一的選擇。但猶太商人沒有困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徑,找到讓證券等鎖進銀行保險箱的辦法,從可靠、保險的角度來看,兩者確實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除了收費不同。 通常情況下,人們是為了借款而抵押,總是希望以盡可能少的抵押爭取盡可能多的借款。 而銀行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或有利,從不肯讓借款額接近抵押物的實際價值,所以,一般只有關于借款額上限的規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規定,因為這是借款者自己就會管好的問題。 能夠鉆這個“空子”,轉換思路思考問題,這就是猶太人在思維方式上的“精明”。 善于轉換思路思考問題,常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02.用智慧創造財富 很多年以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現在我們惟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一加一等于二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于三。”納粹在奧斯維辛毒死了幾十萬人,父子倆卻活了下來。 1946年,他們來到美國,在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 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應該說成是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 20年后,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鐘表哂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他已是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 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后,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 紐約許多運輸公司對他的這一愚蠢舉動暗自發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 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猶太人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塊和木頭加工底座;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 最后,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來的灰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猶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種族的人聰明,但他們更懂得怎樣去鑄造這枚無價的金幣。 當他們的孩子剛懂事時,母親就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舐書上的蜂蜜,其用意是想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股市是個開放的資本博弈市場,是一個強食弱肉的場所,智者可以從中盡情的豪取強奪;弱者就好像生活在生物鏈的最底層,永遠擺脫不了被人宰割的境地。炒股似打仗,得到一套好的技術,就好像得到了一把利器。好的技術能超越人腦分析,精湛的分析方法能讓你得到看不見的股市密碼!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非常實用的炒股秘訣乖離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乖離率的定義::乖離率,指數或收盤價與某條移動平均價格之間的差距。乖離率(BIAS),又稱偏離率,簡稱Y值,是通過計算市場指數或收盤價與某條移動平均線之間的差距百分比,以反映一定時期內價格與其MA偏離程度的指標,從而得出價格在劇烈波動時因偏離移動平均趨勢而造成回檔或反彈的可能性,以及價格在正常波動范圍內移動而形成繼續原有勢的可信度。 乖離率,是用百分比來表示價格與MA間的偏離程度(差距率)。 乖離率曲線(BIAS),是將各BIAS值連成線,得到的一條以0值為橫向中軸之波動伸延的曲線。 BIAS指標的原理: 乖離率BIAS指標是依據葛蘭碧移動均線八大法則而派生出來的項技術分析指標,它是通過一定的數學公式,來計算和總結出當價格偏離移動平均線的程度,指出買賣時機。 乖離率BIAS是表示計算期的股價指數或個股的收盤價與移動平均線之間的差距的技術指標。它是對移動平均線理論的重要補充。它的功能在于測算股價在變動過程中與移動平均線的偏離程度,從而得出股價在劇烈變動時,因偏離移動趨勢過遠而可能造成得回擋和反彈。 乖離率指標BIAS認為如果股價離移動平均線太遠,不管是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還是在移動平均線之下,都不會保持太長的時間,而且隨時會有反轉現象發生,使股價再次趨向移動平均線。 因為均線可以代表平均持倉成本,因此,一旦股價暴跌至移動平均線下方,其乖離率即為負數,股價偏離均線越遠,乖離率的負值越大,表示當前小散整體虧損較嚴重。 同理,當股價大漲至均線上方時,此時股價偏離均線較遠,乖離率數值越大,表明此時多數散戶盈利豐厚,落袋為安的想法也更強力,給股價上漲形成巨大拋壓,容易造成股價下跌。這就是乖離率提供的買賣依據成因。 計算公式: 1.BIAS=(收盤價-收盤價的N日簡單平均)/收盤價的N日簡單平均*100 乖離率2.BIAS指標有三條指標線,N的參數一般設置為6日、12日、24日。 注意:為了指標在大周期(例如,38,57,137,254,526等)運用中更加直觀,更加準確把握中期波動,可以將公式進化: BIAS=(EMA(收盤價,N)-MA(收盤價,M))/MA(收盤價,M)*100; 其中,N取超短周期,例如4,7,9,12等;M為大周期,例如,38,57,137,254,526等; 乖離率的操作方法: 1,參考均線:移動平均線的系統是由多根均線組成,乖離率偏離值的參考均線,短線以5日以及10日均線為主。 2,偏離數值:短線波動,正偏離數值超過 8以上為超買,負偏離 -8以下為超賣。 3,單邊趨勢:在上升趨勢中,出現正乖離率放大,可將多單減倉或者獲利平倉,但是不可做空。在下降趨勢中,負乖離率放大,可將空單獲利離場,但不建議做多。 4,橫盤震蕩:箱體震蕩的時候,若均線保持多線粘合纏繞,并保持水平運行,可在正乖離率放大的時候做空,負乖離率放大的時候做多。 5,測量平均值:每一個股票的走勢的強弱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只股票的走勢,在不同的階段所走出的強弱也是不同的,所以,操作短線需要我們根據當前的行情進行波動平均值的測量,根據BIAS指標波動的谷峰和谷底,在BIAS指標的上方和下方各畫出水平的趨勢線,可得出平均值,超出上方的趨勢線就是超買,跌破下方的趨勢線就是超賣。 6,背離:在上升趨勢中,BIAS若出現負乖離放大,可逢低做多。想下降趨勢中,若BIAS指標出現正乖離放大,可逢高做空。 交易中“知行不一”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 我們經常談知行合一,談執行力,談紀律,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執行的重要性,我們總以為我們很“知”,但就是不“行”,即執行力不行,執行力不行的原因可以簡單總結成“心態不好”,因為心態不好,所以不能很好地執行,導致我們無法盈利。 大部分人經常說自己執行不一,不能嚴格執行,是心態不好導致的。實則非也,實際情況是“知”,有“知”,但“知”尚且不夠、不深,如何“行”?通常情況下,由于我們的技術不過關、對基本面的理解不透徹、交易系統不完善、沒有交易計劃,導致虧損累累,凡此種種情況,在缺乏足夠自省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歸結為心態的問題。 所謂的知行不一,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你“行”不行,而是“知”不行,不“知”,或“知”的不深,“知的不深”更為常見,其實“知而不行,還是未知”。知和行是一體兩面,一定是在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知,知又幫我們繼續行下去。如果真的懂,那“知”會刻到你的骨子里,形成你的價值觀,無形中左右你的交易。所以“知行不一”,大概率上是你還未知,不知或半知半解,好似知,但是知的比較淺,就認為自己知,其實沒有深刻理解知的內涵,所以無法流入血液,就不能左右交易,導致表面上看起來是“知行不一”,實際上是“知”的不夠,所以需要謙虛地學習、充實知識。 例如,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100元現金,你撿不?當然肯定撿。如果看到地上有一坨狗屎,你踩不?當然躲。因為你很相信,“知”的夠深,自然就會執行。行情是復雜的,但又是簡單的,行情不是漲就是跌嘛,各50%的概率,當時你的許多判斷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去年年中以來的三輪股災爆發之前,你認為行情要跌,但把握并不大,只是模糊有這種認識,而事后行情也真的下跌了,還是大跌,所以你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判斷對了,只怪自己沒有執行,沒去執行,才導致自己沒止損,或者中間又抄底。實際上,你當時的判斷是似是而非的,并沒什么把握,是“知”的不深或不行所致,而非“執”。例如,A股從2015年6月份開始暴跌,他們說,他們早就覺得股市不對勁,要跌,想出來,但一直沒敢出,是知行不一和人性弱點作怪。其實是你的基本功有問題,你當時的判斷很模糊,把握較小,你就沒看對,只不過事后行情恰好下跌了而已,僅此而已;如果當時,你非常相信股市要下跌,把握很大,哪能允許錢白白蒸發。 一邊是懸崖,一邊是陽光大道,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怎么走,你不會去走懸崖,而是選擇走陽光大道。因為懸崖和大道是清晰可見的,很明確的“知”,這些容易導致我們執行,但現實中,我們的“知”更多的是一知半解,半瓶子晃蕩,才是導致我們知行不一的元兇。 舉個例子,小時候,大人們告訴“不要觸電,危險”,但是我們不會當真,反而好奇,因為懷疑,知的淺顯,總嘗試去觸摸電。 長大后,見到電,我們會自動遠離,根本不想去觸,因為我們身邊觸電死亡的例子,以及學到的電的知識,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實踐案例中,都知道電是極其危險的,此時的知是深刻、全面的,所以不用任何人警告戀們會自動遠離電,也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觸碰電。 如果你明明知道這個品種供給遠不能滿足需求,價格要暴漲,你怎么會去做空呢?而是很常識性的去做多,農民都會去買現貨囤積。如果你真正理解重倉的危害性,你也就不會重倉,你之所以還愛重倉,就是對重倉的各種弊端認識不深刻,比較淺薄,比較模糊,才導致你所謂的“知行不一”。 所以問題就清晰了,站在行情中間而言,當時你的許多判斷是似是而非的,只不過事后行情湊齊那樣走了,所以你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判斷對了。說明事前還沒有做出讓自己信服的判斷,把握很小,似是而非。 所以大多數是知難行易,對事情的認知太膚淺,導致了行為與客觀規則相左,但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知”不深,我們總認為自己懂了很多,懂的很深,所以就容易說成“知易行難”,是心態不好所致,實則非也,那都是為自己的無知尋找借口,恰恰證明了自己的無知無能。 微信(181279685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