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快速了解建盞,就需要從建盞的一些名詞解釋開始,下面悟盞君帶你來了解一下。 (1)窯疤 窯疤又叫“剝釉疤”,屬于建窯建盞所常見的工藝缺陷,是由于在燒盞和匣缽粘連后遭剝離所致。 (2)原缺 造成建窯建盞產品原缺是坯子在上釉之前就有磕缺,導致燒成后的產品有磕缺。 (3)縮釉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往往在燒成后有釉的產品表面上會出現局部無釉缺陷,即縮釉。在胎體加溫至1300攝氏度的同時,胎表面的釉料進人熔融狀態,熔融狀態的釉料呈液膜,緊貼在燒結狀的胎體表面。 當胎體內釋放出的氣體逸出釉面時,即在釉里產生大量氣泡。如果氣泡聚集較大釉的粘度又較高,逸出的地方就產生露胎的縮釉點。 (4)掛釉 在釉層與露胎交界處流聚的釉恰好形成欲墜未墜的釉滴,就稱為掛釉(又稱釉滴珠、釉淚)。 (5)匣缽 匣缽就是燒制時所使用的裝置瓷器的容器,以耐高溫的土制成在燒制陶瓷器過程中,為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及污損,將陶瓷器和坯體放置在耐高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燒。 燒制建密建盞的匣缽是漏斗型的,胎質粗厚,待燒制的碗、盞在外底墊上墊餅之后,正放其上仰燒,一般一盞一匣缽,以確保碗、盞的質量。 (6)墊餅 用泥制成的小餅。新鮮做好還是軟的時候放置在匣缽內,再把待燒的碗盞放于其上,起固定作用。 同時,因為建盞所施的是厚釉,在高溫下會流動,有掛軸現象,稱之為“釉淚”,墊餅的存在也是避免釉面流動下來之后與匣缽粘連無法取出。由于墊餅是軟的時候隨碗盞,所以碗盞底部的款識有時會印在墊餅上。 (7)開片 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 一是成型時環泥沿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 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產品。開片又稱冰裂紋,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老建盞剛出土,接觸到空氣,存放時間長有部分會形成開片;新盞經過氫氟酸等酸性藥水的人為做舊,出現開片現象與自然開片區別很大。建窯建盞一-般只有茶末釉和烏金種有自然開片。 (8)手拉坯 手拉坯成形是一種古老的技術,也是種傳統的工藝,它是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工將可塑泥拉制成各種形狀的方法,其要求手工技術水平高,勞動強度也較大。手拉壞后還要進行修壞,修坯是關鍵。宋代建盞都是采用手拉壞。 手拉壞的產品一一般手感較重。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樣的產品,高低、大小、輕重和形狀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千人千面一樣。正因為如此,手拉坯的器型富于變化,可以按照客戶喜愛來訂制,而且制作出的胎體密度也更好,更不容易變形,價格也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