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木通(《天寶本草》)
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干燥藤莖。主產于四川、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多為野生。秋季采收,割取莖部,切斷,去掉外面糙皮,曬干或烤干,理直。藥材性狀:氣微,味淡。均以條勻、無粗皮、斷面色黃者為佳。生用。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謂“按俗間木通多種,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竅,故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本品的異名有淮木通(《中藥志》),油木通、白木通(《四川中藥志》)。 本品入藥歷史悠久,《天寶本草》謂“治冷熱氣病疼,能利小便。”現代《四川中藥志》(I960年版)較準確地表述其主要功用,謂“能利水退熱,清心通血脈;治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及乳閉等癥。”南藥《中草藥學》又補充謂“主治膀胱濕熱,小便短澀、梗痛;口舌生瘡糜爛;乳汁不通;經血不調。”《四川道地中藥材志》中,總結了本品功用為“清熱利尿,通經下乳。用于水腫、淋病,小便不通,關節痹痛,經閉乳少”。至此,本草對川木通的功用及主治有了較全面的歸納。但古今入藥品種不同,其變遷歷史及功用異同,有待考察。 【性能】苦,寒。主歸心、小腸、膀胱經。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下乳。 【應用】 一、淋證 本品性味苦寒,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泄小腸熱,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尤宜于心火移熱于小腸所致的心煩,小便短赤等證,常與生地黃、竹葉、甘草梢等同用,以增強其清熱利水之功。用于膀胱濕熱,小便短赤澀痛,可與瞿麥、車前子、滑石等同用。用于血淋,常與小薊、生地黃、白茅根、蒲黃等同用,共奏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之效;用于石淋,可與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同用。 二、水腫證 本品清熱利水而消腫。用于濕熱壅盛所致的水腫,可與商陸、澤瀉、赤小豆等同用,以增強本品清熱消腫之功。用于水氣,小便澀,腹脹大,身體虛腫,可與桑白皮、澤瀉、大腹皮等同用,以加強其利水消腫之效。 三、 口舌生瘡 本品善于清心降火,又通利小便,可導心經實火下行,尤宜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糜爛之癥,可配伍黃連、竹葉、生地黃、甘草等同用,以增強其清瀉心火作用。 四、 腳氣證 濕邪壅注經絡,氣血不得宣暢,則發為足脛腫重。《靈樞·百病始生篇》謂“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本品利水濕,通血脈而治腳氣證。用于濕腳氣,可與防己、蒼術、檳榔等同用。若治腳氣腫脹,小便不利,常與豬苓、薏苡仁、檳榔等同用。 五、 婦產科病 1. 產后乳汁不暢或不通 本品有“通利九竅,血脈關節”及“下乳”之功。用于產后乳汁不下,常與漏蘆、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同用;或與豬蹄燉湯服。 2. 產后腹痛 本品能通利血脈而止痛。用于產后腹痛屬瘀熱者,可與當歸尾、生地黃、赤芍等同用。若屬虛寒者,可與當歸、紅花、桃仁等同用。 3. 閉經、痛經 等用于血瘀之閉經、月經不調,如《本事經疏》,以之與牛膝、生地黃、延胡索同用。用于血瘀之痛經,可加入四物湯中使用。 六、痹證 本品既能通血脈、利關節,又能滲利水濕,藥性寒涼,尤宜于濕熱痹痛,可配黃柏、牛膝、薏苡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3~6g。 【使用注意】 1. 本品通經下乳,孕婦慎用。 2. 氣弱津傷,精滑遺尿,小便過多者慎用。 【現代研究】 一、化學成分 川木通含繡球藤皂苷、常春藤皂苷元、無羈萜、β-香樹脂醇、β-谷固醇、正二十五烷、正二十八醇等。 二、 藥理作用 川木通有利尿作用,增加尿量的同時能促進NK+、K+、Cl-_的排出,特別是NK+的排出。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等具有一定的殺菌能力。 三、 臨床新用 1.治療周期性癱瘓 用木通(未注明品種)50~70g,水煎成50~100ml,每次25~30ml,每日2~3次口月艮。治療4例,均在用藥4劑后收到顯著療效[遼寧中醫,1977,(1):18]。 2. 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白帶過多 鮮木通藤根(未注明品種)、泡桐樹根或泡桐各120g,與豬肥肉250g同煨,以爛為度,吃肉喝湯,分2天4次服完。可放白糖調味,忌生冷、辣物及食鹽。治療9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13例白帶過多患者,均服2~4劑見效[湖北中西醫結合資料選編,1970:145]。 3. 治療喉痹失聲 川木通、石菖蒲、僵蠶各12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1970:145]。 附:木通 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莖。在古代本草中,本品多以通草為正名。李時珍(《本草綱目》)謂“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 其性能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下乳。主治心火移熱于小腸之心煩、小便短赤,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濕熱淋證、水腫、痹痛,血瘀之閉經、痛經以及產后乳汁不下等。其與川木通之性能、功效均有一定差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已將兩者分列。現代研究報道其利尿作用明顯,有較好的抗菌作用,毒性又小,對此應進一步研究。煎服,3?6g。孕婦慎用。 通草 為五加科灌木植物通脫木的莖髓。在古代本草中,本品多以通脫木為正名,陳嘉謨《本草蒙筌》謂:“白瓤中藏,脫木得之,故名通脫。”因通草有通利小便之功用,而得此名。即李杲所謂“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用之立通,因有通草之名。” 其性能甘、淡,微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利水,通乳。主治熱淋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水腫尿少,溫病初起,以及產后乳汁不下等。煎服,3?5g。孕婦慎用。 燈心草 為燈心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燈心草的莖髓。因可作為燈炷,故得此名。李時珍《本草綱目》謂“吳人栽蒔之,取瓤(即莖髓)為燈炷”。其性能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煩。主治熱淋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水濕內停之水腫,心煩不眠、小兒夜啼,以及口舌生瘡、咽痛喉痹等。煎服,1~3g。鮮者加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