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神農本草經》)
為氧化物類礦物尖晶石族磁鐵礦的礦石。主含四氧化三鐵(Fe304)。主產于河北、山東、遼寧等地。隨時可采,采得后,除去雜石,選擇吸鐵能力強者入藥。擊碎生用,或醋淬研細用。氣微,味淡。以鐵黑色、有光澤、吸鐵能力強、雜質少者為佳。磁石采集后放置日久,易發生氧化,磁性減退,乃至失去吸鐵能力,影響療效。應常用鐵屑或泥土包埋,保持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則可與活磁石放在一起,可逐漸恢復磁性。 【歷史】磁石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原名慈石。《本草綱目》:“藏器日:‘慈石取鐵,如慈母之招子。”故名慈石。”本品藥用部分為礦石,后從“石”作“磁”,名磁石。其余磁君(《吳普本草》)、吸鐵石(《乾坤密韞》)、吸針石(《本草綱目》)、攝石(《藥物出產辨》)、戲鐵石(《中藥志》)皆由此吸鐵之性而名。另有玄石(《神農本草經》),處石(《名醫別錄》),靈磁石、活慈石(《外科大成》)等名稱。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痏,除大熱煩滿及耳聾。”《名醫別錄》言磁石“養腎藏,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瘺,頸核,喉痛,小兒驚癇”。后世在此基礎上又有所擴展和補充,《藥性論》云磁石可“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日華子本草》則日:“治眼昏,筋骨羸弱,補五勞七傷,除煩躁,消腫毒”。明代《本草綱目》云:“明目聰耳,止金瘡血。”《本草經疏》日:“小兒驚癇,心氣怯,痰熱盛也,咸能潤下,重可去怯,是以主之。”《玉楸藥解》增入“治陽痿,脫肛,……腫毒,斂汗止血”諸項應用;《本草求原》以之“治瞳神散大及內障”;《本草便讀》認為可“納氣平喘”。綜上可見,古人對磁石的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但有些功效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被淡忘而湮滅。結合古今對磁石的認識,大致可以明了其功用的古今延續和發展。今日磁石有安神、平肝、聰耳、明目、平喘之功,其中安神、平肝應始自《神農本草經》“除煩”。《名醫別錄》則日“除煩”、治“小兒驚癇”,突出了對肝病癥狀的作用。《本草經疏》認為小兒驚癇乃“心氣怯”,提出“重可去怯”,明確了磁石鎮心去怯以治小兒驚癇的作用機制,表明磁石是鎮心以平肝。《本草從新》言其“治恐怯怔忡”將磁石安神主治明確化。關于磁石“平肝”功效的提出,實自《本草匯言》,其日:“腎為水藏,磁石色黑而法水,故能養腎而強骨益血,鎮重以象金,故能平肝而主風濕痛痹,善通肢節者也,如古方之治耳聾,明目昏。安驚痛,消鼠痿癰腫、亦莫非肝腎虛火之為勝耳,此藥色黑味咸,體重而降,有潤下以制陽光之意。”“聰耳”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從古至今得以沿用和繼承;“明目”始自《日華子本草》“治目昏”,也得到后世的認可。至清代《本草便讀》提出磁石“納氣平喘”,磁石的功效已經完備。回顧歷史上對磁石的認識和應用,不難發現,有些功用雖為歷代本草家所承襲,但已少用,如《神農本草經》“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痛”即是如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今藥物的應用是揚棄的過程。 【性能】咸,寒。主歸心、肝、腎經。 【功效】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應用】 一、 心悸、失眠 “磁質重,重鎮怯”(《本草求真》),歸心經,故能鎮心安神,廣泛用于各種心神不寧病癥。性寒清熱,“入腎鎮陰,使陰氣龍火不得上升”,入肝平肝潛陽。又能清心、滋水、平肝,故尤宜于心腎陰虛、肝陽上亢、心神被擾而不安者。治陰虛陽亢所致心悸、失眠、煩躁不安,可配朱砂共用,如《千金要方》磁朱丸;治陰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心悸、失眠,可與酸棗仁、柏子仁、麥冬等配伍;治氣血不足、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可與黨參、龍眼肉、當歸等同用;治痰濁擾心、失眠、心悸,可與遠志、石菖蒲、法半夏等配伍。 二、 眩暈、頭痛 磁石“鎮重以象金,故能平肝”(《本草匯言》),故常用于治療素體陽盛,或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暈目眩、頭痛且脹等癥。常與天麻、生地黃、白芍等配伍,如《醫醇賸義》滋生清陽湯。現代臨床常取磁石平肝潛陽之功治療眩暈癥,如平眩湯以磁石與天麻、澤瀉、代赭石等相伍,治耳源性眩暈癥效隹[新中醫,1991,(3):31]。 三、 驚癇抽搐 本品“色黑味咸,體重而降,有潤下以制陽光之意”(《本草匯言》)。歸心、肝經,鎮心以寧神、平肝以止痙,故可用于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治小兒驚癇,可單用,如《圣濟總錄》單用磁石水煎服;或以本品配伍羚羊角、鉤藤、膽南星、天竺黃等,如《外臺秘要》紫雪。據報道加味磁朱丸(磁石、朱砂、赭石、琥珀、三七)治創傷后癲癇發作有效[中醫雜志,1986,(5):56]。 四、 耳目失聰 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若肝腎陰虛,則浮陽上擾;陰精虧損,無以奉養耳目,均可出現耳鳴、耳聾、目昏、視物模糊等癥。“慈者法水,色黑入腎,故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本草綱目》),故“腎虛耳聾目昏者皆用之”(《本草衍義》)。 1.耳鳴、耳聾 《本草經解》:“腎開竅于耳,腎火上升則聾,慈石氣寒,可以鎮火。所以主耳聾也。”故本品善通耳竅,為虛實耳鳴耳聾要藥。治耳卒聾閉,可單味外用。如《仁齋直指方》磁石半錢人病耳,鐵砂末人不病耳,自然通透。治腎虛久患耳聾,可單用磁石研末,水淘去赤汁,加豬腎1對,同水煮,去石與腎,加蔥、姜、豉、椒作羹服,如《太平圣惠方》磁石腎羹;或同木通、石菖蒲浸酒服,如《圣濟總錄》磁石酒;或與五味子、熟地黃、山茱萸同用,如《廣溫熱論》耳聾左慈丸。治上盛下虛、頭目眩暈、耳鳴耳聾者,可以磁石配木香、附子、山茱萸等溫腎陽、息內風,如《重訂嚴氏濟生方》沉香磁石丸。治耳中腫痛,屬實者,以蓖麻仁21粒、皂莢5分、地龍2條、全蝎2個、遠志2錢、磁石2錢、乳香2錢、元寸1分,熔黃蠟為丸,塞耳中,如《霉瘡證治》磁石丸。現代報道用益腎聰耳湯(磁石配肉蓯蓉、骨碎補、潼蒺藜等)補腎益精、填髓聰耳,治腎虧耳鳴、耳聾有效[浙江中醫雜志,1983,(3):111];用耳聾方(磁石配葛根、川芎、石菖蒲等)治突發性耳聾,療效滿意[中醫雜志,1984,25(1):43];以磁石、石菖蒲、郁金、遠志等為基本方治感音神經性耳聾有效[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82,17(1):12];用解毒聞聲湯(磁石、黑豆、石菖蒲、路路通、菊花等)治療藥物中毒性耳聾有效[陜西中醫,1984,5(1):6]。 2.目疾 磁石可“明目”(《本草綱目》)、“治目昏”(《日華子本草》),常用于治療目暗、視物模糊。可與光明砂、神曲為丸服,如《千金要方》神曲丸;亦可同石菖蒲、黃芪、肉蓯蓉等相伍,如《衛生家寶方》磁石丸。現代有用磁朱丸,或合地黃、枸杞子、菊花等,治療白內障及視網膜、視神經病變有一定效果,可防止白內障進一步惡化和視力進一步減退。一部分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服磁朱丸后視力有所改善,但晶狀體混濁無明顯減退[中華眼科雜志,1957,:1]。 五、 虛喘 腎主納氣,為氣之根。若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陰陽不相接續,肺氣上逆而為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更甚。磁石能“能引肺氣入腎”(《本草分經》),而“納氣平喘”(《本草便讀》),故常用于治療腎不納氣之虛喘。治腎陰不足虛喘,可配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等同用,如《經驗方》磁石六味丸。治腎陽不足、虛勞少氣,以之配陽起石、白石英、菟絲子、熟地、石斛、五味子、栝樓根、防風、巴戟、桂心、人參、蛇床子,如《太平圣惠方》磁石丸。現代臨床報道,用磁石、紫石英、沉香、補骨脂等為基本方,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氣急而喘屬腎陽不足者有效[北京中醫,1987,(1):8]。 六、 瘡腫 磁石咸可軟堅,寒能清熱,可“消癰腫鼠瘺,頸核喉痛”(《名醫別錄》),又“止金瘡血”(《本草綱目》)。臨床多外用。治疔腫,《古今錄驗方》用磁石研粉,堿、醋和封之。治諸般腫毒,《乾坤秘韞》以磁石、金銀花藤、黃丹、麻油熬膏,外貼患處。治金瘡出血瘀痛,《千金翼方》以磁石研末敷之。 七、內臟脫垂 治大腸脫肛,《仁齋直指方》用磁石火煅醋淬7次,為末服。治金瘡腸出,《劉涓子鬼遺方》用磁石、滑石等份為末服。里急后重,治子宮不收、痛不可忍,用磁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如梧子大,每臥時滑石湯下40丸,次早用磁石散,米湯服二錢。散用磁石(酒漫)半兩、鐵粉二錢半、當歸五錢,為末,如《本草綱目》磁石丸。 【用法用量】10~30g;或入丸、散劑,每次1~3g。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敷患處。 【使用注意】 1. 藥性咸寒,脾胃虛弱者慎服。 2. 金石之品,吞服不易消化,如入丸、散劑,不可多服久用。 【按語】 一、關于磁石性能的討論 《神農本草經》謂磁石“味辛”、“寒”。《名醫別錄》增加“咸”味,并認為“無毒”。由此以降至今,咸味、寒性幾成歷代醫家的共識。從《神農本草經》用本品“除熱”,《名醫別錄》用其“除煩”、“消癰腫”、治“喉痛”、療“小兒驚癇”,以及《日華子本草》用其“除煩躁,消腫毒等”,可見磁石主治熱證、腫痛,與其性寒能清熱、味咸可軟堅有關。《神農本草經》磁石藥性咸、寒確在情理之中。 辛味為《神農本草經》所載,辛味與《神農本草經》“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痏”的應用相吻合。這一認識影響深遠,后世《開寶本草》、《本草經疏》、《藥性解》、《本經逢原》、《本草崇原》、《本草求真》、《得配本草》、《本草經解》、《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本草新編》、《本草分經》等多遵此論。但從《名醫別錄》開啟“補腎”說,《神農本草經》辛味,和主周痹,多是有其論,而少其用,故辛味現已淡出磁石藥性。歷代醫藥學家也有認為磁石味“苦”、或“澀”、或“甘”,性“溫”或“平”者,但往往應和者寡,所以至今磁石仍以咸寒為主要性味。 《神農本草經》沒有明確提出磁石的歸經,但從其“主周痹”、治“耳聾”等應用可以看出與肝、腎相關。《名醫別錄》明確提出“養腎臟”,強化了磁石對腎的作用。《本草綱目》明確提出“慈者法水,色黑入腎”,《本草經疏》:“入足少陰,兼入足厥陰經”,《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至少在清代已經形成磁石歸腎、肝、肺經的認識。雖然磁石能治虛喘,但是“引肺氣入腎”(《本草分經》)而治之,故歸肺經也從磁石的藥性內容中淡出。從《神農本草經》“除煩”,到《本草從新》“治恐怯怔忡”,磁石對心經的治療作用歷久未衰而且逐漸明確,尤其是近代,因此增加了歸心經。目前磁石的歸經主要為心、肝、腎經。 一般而言,藥物的功效與其性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磁石咸寒是由《神農本草經》提出的,而且得到后世的繼承。但在解讀磁石藥性與功用時,歷代醫藥學家卻更注重形色、歸經。如《本草經疏》磁石“咸以入腎,其性鎮墜而下吸,則火歸元而痛自止也。磁石能入腎,養腎臟。腎主骨,故能強骨。腎藏精,故能益精。腎開竅于耳,故能療耳聾。腎主施泄。久秘固而精氣盈溢、故能令人有子。小兒驚癇,心氣怯,痰熱盛也,咸能潤下,重可去怯,是以主之。”又“諸石藥皆有毒,且不宜久服,獨磁石性其沖和,無猛桿之氣,更有補腎益精之功,大都漬酒,優于丸、散,石性體重故爾。”又如《本草求真》:“磁石味辛而咸,微寒無毒,得沖和之氣,能入腎鎮陰,使陰氣龍火不得上升。故《千金》磁朱丸用此以治耳鳴嘈嘈,耳屬腎竅。腎虛瞳神散大,瞳人屬腎。謂有磁以鎮養真精,使神不得外移。”《本經疏證》:“蓋磁石者,以質而論,則取其有毛之石,石中有孔,為重墜下降,自肺及腎也;以色而論,則取其石色黑,孔中黃赤而獨無青,為有降無升也,自肺及腎。”《本草新編》:“磁石能治喉痛者,以喉乃足少陽、少陰二經之虛火上沖也。磁石咸以入腎,其性鎮墜而下吸,則火易歸原矣。火歸于下,而上痛自失。夫腎乃至陰寒水之臟,磁石色黑而入水,故能益腎而堅骨,生精而開竅,閉氣而固泄也。”綜述可見,古人是從磁石色黑入腎、味咸入腎、質重鎮降來認識磁石治療耳聾耳鳴、目昏、氣喘等多種作用。顯而易見,其中忽略了磁石寒性的作用。事實上,在治療心神不寧、肝陽上亢、耳聾耳鳴、目疾、虛喘諸病癥中,都不宜忽略寒性的客觀存在,把磁石作為清鎮、清降之品使用,可能更為妥當。 二、關于磁石生用與煅用的討論 《本草經集注》載磁石“今南方亦有,好者能懸吸針,虛連三、四為佳,可見古代是以能否有磁性及磁力大小為評價磁石優劣的標準。《中國藥典》2010年版也有“具磁性”的要求。這就是用藥中的生磁石,或稱活磁石、靈磁石。最早在《吳普本草》已經有“火煅醋淬八九次”的磁石炮制品。這是目前仍然在使用的磁石炮制品,通常稱煅磁石。一般認為,生磁石質重沉降,鎮驚納氣的功效較好;煅磁石經醋淬后質地松脆,其味較酸,長于入肝,平肝潛陽功勝。 現代研究認為,磁石經火煅醋淬后,由氧化鐵變為醋酸鐵,能增強其溶解度,具有補血和鎮靜中樞神經的作用,而且降低有害元素的含量,降低毒性。也有研究比較了生、煅磁石的藥理作用,發現在催眠、鎮痛方面煅磁石優于生磁石;在鎮驚、抗炎、止血方面生磁石優于煅磁石。臨床可根據需要酌情選用不同炮制品。 【現代研究】 一、化學成分 主含四氧化三鐵,其中氧化亞鐵31%、三氧化二鐵69%。尚含砷、錳、鉻、鎘、鈷、銅、鎳、鉛、鋅、鈦和鋇等微量元素及鈣、氧化硅等。少數變種含氧化鎂達10%,氧化鋁達15%。 二、 藥理作用 磁石有鎮靜及抗驚厥作用,與異戊巴比妥鈉有協同作用,對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有延長潛伏期的作用。有一定的催眠、抗炎、止血作用。 三、 臨床新用 1. 治療血管性頭痛 將磁石破碎為1cmx1cm大小的塊狀,于太陽穴、風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以膠布固定。頭痛偏左者取右側穴位,右側取左。以5天為1個療程,5天內頭痛消失者可停止治療;5天內頭痛未徹底消失者間隔2天后再治療;5天內無效者則終止治療。治療100例,治愈59例,其中1個療程治愈者21例、2個療程34例、3個療程4例;好轉2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8%[陜西中醫,1994,(3):127]。 2. 治療幻聽 口服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每次6~10g,每天1~2次,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幻聽癥7例,顯效3例、好轉3例、無效1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7):40]。 磁石枕可治療嚴重頑固性幻聽。磁石枕放置在床頭側,供患者臥床休息及睡眠時枕用。枕芯側朝上,不可將枕頭倒置,以免影響磁感應強度。每日枕用時間無特殊規定,3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218例:枕用磁石枕,同時口服人組前服用的原抗精神病藥,其劑量按常規經驗用法,不做特殊限制,以免影響盲法實施;對照組218例:枕用與磁石枕外相同的、由院內制作的、內容為蕎麥皮的枕頭,同時口服抗精神病藥物,其藥物種類及劑量可由醫生按病情選藥及按常規遞增劑量,以免影響藥物的療效,使抗精神病藥物發揮出最佳療效。結果:觀察組顯效164例,有效5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8.17%;對照組顯效33例,有效33例,無效152例,總有效率為30.28%[中國臨床康復,2002,(11):1588]。 3. 治療白內障 磁珠丸(磁石、朱砂,用神曲糊為丸)內服治療41人,共72只眼,結果視力有增進者為55.6%,其中對老年性白內障效果最好[中華眼科雜志,1957,(11):1]。 4. 治療肝炎 用磁石粉45g、茵陳24g、龍膽草9g、大黃9g,水煎服,每天1劑,治黃疸型肝炎有效[河南省秘驗單方集錦.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98]。 5. 治療膽囊炎、膽石癥 煅磁石60g煎煮1小時,煎取500ml以上當茶喝,并吞服清寧丸6g,l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無效再進行第2個療程。腹瀉患者暫停用清寧丸(清寧丸:由大黃、綠豆、車前草、白術、厚樸、黑豆、大麥等14味中藥組成)。無論何種證型均適用此法。43例病例中服藥最多的3個療程,最短的15天即見效。治愈12例,好轉2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7%[中國中藥雜志,1995,(5):309]。 6. 治療牙痛 以細辛1.2g,煎水沖服磁石末3g,噙患處,每天2次,治療牙痛,療效滿意[成都市中醫驗方秘方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45]。 7. 治療陽痿 取磁石2500g,研細,白酒1500ml,浸泡1個月,每天服3次,治療陽痿、早泄有效[中國民間小單方.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6:102]。 8. 治療產后尿潴留 用磁石、商陸各5g,麝香0.1g制成逐水散,外敷肚臍及關元穴上,蓋以紗布,治產后尿潴留,一般數小時可以見效[浙江中醫藥雜志,1983,18(11):494]。 9. 治療瘰疬 將磁石砸碎,與等量黑芝麻(炒)均研細末,食醋調糊,貼敷患處,厚度約0.3cm,上蓋油紙、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2?3次,治瘰疬有效[陜西中醫,1983,4(4):23]。 10. 緩解痔瘺術后肛門疼痛 磁石100g、生大黃30g,煎湯坐浴,每日2~3次,其止痛消炎作用頗著,疼痛常可2日輕、3日止[江蘇中醫,1993,: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