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傳統文化教育越早越好,適當的教育形式會事半功倍
葉嘉瑩女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退休前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客座教授,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不久前記者曾旁聽過她的一次講座,印象深刻。
葉嘉瑩指出,教兒童學古詩可以從幼兒園開始。一般人常以為幼兒園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詩?這個觀念并不正確。以她個人經歷而言,教學占去了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她教授古詩已有40年的經驗。在海外教4歲到8歲的孩子學古詩,效果極佳。幼兒的記憶能力最強,若以唱歌、游戲及講故事的方法教孩子們學古詩,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有很大興趣。
兒童教育專家、北京匯佳幼兒園的張嬡潔,一直主張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做起。她也指出,3—6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和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國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缺乏愛心,不尊敬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幼兒園時期開始的基礎教育應當讓國學與傳統文化教育占據相當的內容。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傳統文化經典中匯集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比如:熱愛學習,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這種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應當從兒童時期熏陶、浸潤。
從今年春天以來,匯佳幼兒園嘗試著開展了一些國學活動。他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涵蓋范圍,大致將這些活動分為6個方面:經典誦讀、禮儀禮學、民俗民風、民族藝術、科學技術、傳統健身。
他們先從環境設置著手,擺毛筆、掛國畫,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又依據不同主題,采取不同的授課形式,例如:《國學初探》這類旨在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課程,以參觀參與的形式展開。在參觀過程中,好多孩子對書畫室的國畫以及線裝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用毛筆寫字很好奇,許多孩子拿起筆來,開始臨摹象形文字,寫寫畫畫。這次活動給老師們的一個最大的啟發是,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做起,不僅效果好,而且可以避免成人教育中的枯燥沉重和強行灌輸等一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