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已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對世上的人情冷暖可謂深有體會,處世的心態也在發生著變化,從狂妄不羈的少年,一直到不惑門檻的中年,心態無時不刻都在發生著變化,開始變得不再急躁,越來越喜歡安靜的日子。對與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桿秤。 然而,你對生活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幸福程度。元代大臣史弼在其著作《景行錄》中說到過這樣一句話,人到中年,“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這四“不自”,直至當今中年人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有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一、不自重者取辱 釋義:不尊重自己的人,最終會自取其辱。 解讀:人自重并不是要求抬高我們自己,而是說的人之為人,要尊重自己的人格。自重的人懂得謹言慎行之道,而且會避惡從善,時時刻刻都能反省自己。正像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就是說不懂得自重之人,日常工作生活中就會顯得輕浮并且急躁,說的話半真半假,做事更是魯莽不認真,這種人做容易被人輕視,這就是自取其辱。 二、不自畏者招禍 釋義:不懂得敬畏之道的人,定會招致禍患。 解讀:人沒有畏懼是非常危險的,至圣先師孔子曾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擁有一等智慧的圣人和最笨的人才會無畏。天命是什么?天命包含了一切宗教信仰,像上帝、儒釋道等,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只有有所怕,才會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那他是不會成功的。 三、不自滿者受益 釋義:不驕傲自滿的人,定能得到益處。 解讀:驕傲自滿是為人之大忌,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雖然你覺得你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但一定會有比你更強大的人存在,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表現出驕傲自滿的心態,自己夸耀自己。真正的強者定不妄自尊大,不得意忘形。 四、不自是者博聞 釋義:不自以為是的人,定見聞廣博,受人尊敬。 解讀:世界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曾說過“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鳴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譏笑奚落的短處,而且往往把應該引為奇恥大辱的事,大吹大擂。 ”我們之所以會焦慮,很大部分原因是覺得自命不凡,但卻又求之不得的心態,這就會讓人對周圍產生抱怨心態,卻不會正視自己的缺點。一個人最難的就是去認識自己,那些認為自己什么都行的人大多都會不思進取,而最終會變得一無是處。 真正的智者,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對世界始終抱著謙卑的學習態度,蘇格拉底曾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