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我把《自尊的六大支柱》連載部分都整理完了,附在次條、次次條的位置,方便有需要的朋友一口氣看完。 在我的理解中,一本有價值的書,并不是讀起來很爽,而是能夠在思維這個層面,給自己打開一扇窗,由衷的感嘆“原來還可以這么思考問題”,并且從中找到可執行的方式,幫助自己迅速在生活中得到體驗。《自尊的六大支柱》就是這樣一本有價值的書。 上一篇《一份冥想時刻的清單》是《自尊六大支柱》這本書對我現實生活的影響,今天的文章是我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對“自尊的六大支柱”做個性化解讀。 01 有意識的生活 我們需要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子,能不能用大腦想像出來,用筆描繪出來。 如果答不出來,或者無法在大腦中呈現畫面,這時候就要告訴自己——生活可能是在夢游中。 我建議大家給自己留點時間,做一次思考,用畫圖+關鍵詞(也可以是思維導圖的模式)把當下的生活描繪出來,對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此時此刻的狀態進行描繪和定義。 意識這種東西,嘴上說說是找不到的,需要通過一些方式召喚出來。 當我們對現狀生活有了描繪后,可以做下一步的嘗試,把未來10年自己所渴望的生活模樣描繪出來,越詳細越好,涉及的領域越多越好,當暢想的未來以非常生動形象的姿態呈現在眼前,你才能有一個期待感。 其實這個行為,是呼應著六大支柱中的“有目的的生活”,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把目標實現,首先他需要對這個目標有清晰的認識,要能夠想象出“目標實現后生活的樣子”,當人沉浸在憧憬中,內心的動力會被激發,繼而催生出執行計劃。 02 自我接受 從理性角度看,我們承認人是復雜多面的,不能僅憑借一面印象就對別人下定義。但現實生活中,行為跟理智背道而馳。我們看問題就是非黑即白,或者只認為自己的評價體系是對的,不能兼容別人的。 這個現象跟“我們不接受自己”本質是一樣的。 人是優點和缺點共存,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融和,價值觀體系是不斷建造不斷坍塌不斷修正重建。當一個人不能包容別人的價值觀,他也一定無法去接受自己的另一面(或者另幾面)。 為什么自我接受很重要?因為當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脆弱、憤怒、偽善,他知道自己就是復雜了,這樣才能理解別人的復雜和多面,才不會非黑即白。 就說我吧,以前很不懂的體諒人,認為自己做起來容易的事情,別人也應該做起來容易。當我在解決內在恐懼的時候,我才體驗到“艱辛”。這時候再去看其他人,就懂得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一面,我會想到自己體驗過的艱辛,就能理解別人可能處在艱難的階段,不再那么自以為是的要求別人了。 一個拒絕接受自己的人,永遠是用半個靈魂在生活。只有當他接受了全部的自己,靈魂才會完整,也才更有動力去讓靈魂得到升華。 同樣,靈魂完整的人,才有能力去理解別人,當他看到“半個靈魂生存”的人,他不會用嘲笑或者鄙視的態度去面對,而是理解包容以及主動的幫助,因為他知道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人。 心理學領域中很多了不起的大師,都是攻克了自己的心理問題,召喚出強大的助人力量。我想著就是“自我接受”后帶來的饋贈。 03 自我負責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懼怕,都源自“逃避自我負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資上總希望別人告訴自己買什么,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恨不得每一筆都有人手把手的指導。有這些習慣的人,可以試著找找行為背后真正的動機。 如果是因為自己不知道該怎么學習投資,有很多方式解決,比如讀這方面的書,當當京東理財投資專欄非常多的選擇(總有人拼命找人給自己列書單,但很少有人真的把書都讀下來);也可以一份份啃公司年報,對一家公司真的可以讀10年以上的年報,肯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獲(總有人埋怨年報難讀,總想找捷徑);再比如自己投入少量的錢試錯總結,這些都是方式。但為何一定要找人告訴自己買什么。這就像是小學生考試,只想炒優等生的答案,卻不愿意投入一點點精力去弄懂整個演算過程,那么永遠也不能指望自己學到解題的能力。 抗拒“自我負責”是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執行力的根源,也是很多人面對多重選擇糾結的原因之一。 有人說自己陷入困境中不知道該如何自救,他一直陷入到這種情緒中,是因為他希望有別人來幫他收拾生活的殘局,希望有別人幫他去打敗現實中的敵人,而他面對自己的生活,只想原地呆著。 有人說自己總有選擇困難癥,他一直陷入到這種情緒中,是因為他總借著“我在選擇中”理由來逃避“自己不敢為任何一個決定負責”的恐懼。 看看我們自己平日里說了多少“這不是我的錯,是誰誰誰做得不好”,“這不是我選的,是誰誰誰逼迫我選的”,“這不是我想要的,是誰誰誰硬塞給我”。這些說辭都是“自我負責”缺失的表現。 請記住,沒有人承擔著實現我的愿望的責任,別人不欠我任何東西。我們渴望的東西,請自己動手去拿。如果做不到自己負責,那就說明那個渴望并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04 自我維護 生活中“討好型人格”殺傷力是非常大的,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自己的所有原則和底線,無限度去討好別人。這里面藏著一個動機,“討好型人格”的人通過先犧牲自己的方式,要求對方也以犧牲自己的原則底線作為回報。一旦他們發現對方不如此回應,那么這種“討好式的犧牲”變成深深的恨和攻擊。 雖然說“討好型人格”是一小部分人群的特性,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討好型特質”,類似于我們會過度遷就別人對自己做一些冒犯的事情,我們會犧牲自己的一些合法權益來避免爭執的發生。 拿我自己打比方,我很不喜歡遲到(突發事情耽擱不算),但以前曾經遇到過朋友遲到一個半小時的情況,當時礙于朋友的面子,加上她一到現場就羅列了無數個遲到的原因(都是別人的錯),她把自己擺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堵的我都不好意思去責怪她,甚至如果我開口說了她不對,倒成了我的罪過, 對方應該不是故意拖延時間(不存在整我的可能性),就是時間觀念不強,但是因為我自己沒有很好地做到自我維護,沒有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她就會認為我不在意遲到,于是下一次約又遲到了1個半小時,見面的時候同樣又說了很多理由(還是別人的錯),而我再一次很慫地沒有維護好自己。 這就是典型的“喪失自我維護”的表現,在三番四次放棄表達不滿權利時,等于我放棄了尊重自己,而對方也因為我的放棄,根本意識不到她的問題,于是同樣的情況在未來會不斷重演。 “不滿”會不斷地在內心積累,就像怨氣一樣,消散不了。總歸次數多了,忍無可忍,這時候隨便一件小矛盾都會誘發沖突,對方也許很懵逼,覺得我是無理取鬧,故意找茬。你說,這是不是啞巴吃黃連。 現在我才是懂得,當我開始重視自己的權利,我才能避免別人無限度地侵犯我的權利,與此同時,我懂得了邊界,也不會貿然去侵犯別人的合法權利。 切任何的“和平共處”,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基礎上。 05 有目的的生活。 有目的的生活,是對意識的生活的進一步推進。 還記得最開始嘗試描繪未來的事?當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愿景的樣子,就可以倒推回去,給自己定計劃。 事實上,現代社會中最不缺的就是工具,網絡上時刻都有各種經驗分享,出版社每年都會推出非常多的工具書,我們可以去尋找最契合自己的節奏的計劃方式,然后一步步落實下去。 任何龐大到自己不敢相信的目標,只要不斷地拆解,就可以把大化小,把小化為微小,一直拆分到此時此刻自己能夠把控的mini目標。 06 個人誠實 人的行為如果和內心的意識相沖突,怎么瞞都瞞不住。別人即便再遲鈍,也能感受到不對勁。 其實我們可以回憶下自己的現實生活,朋友圈也好,職場工作也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誰是真心待人的,誰又是做表面文章。然后問問自己,當面對那些真誠對待自己的人,你是什么感覺,又是如何回應的,面對那些表里不一的人,你又是如何回應的。 然后我們進一步去觀察下自己,當我們面對別人,說著客套話,做著面子上的功夫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舒服的嗎?呈現在我們面孔上的笑容是真的愉悅的嗎? 言行一致,落地到個人成長上,就是自己能夠懂得內心渴望是什么,找到人生真正的成長方向,不去關注別人的東西,也不拿著別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這些年我寫了那么多心理成長類的文章,都是努力找尋內心真正動力的過程,也是我踐行“言行一致”的表現。在外人看來,或許沒啥意義,甚至也有人覺得這是自尋煩惱。但我的人生,不是遵循別人的評價而過的,它過成什么樣子,是我自己掌控的。 以上6小段,就是我對《自尊的六大支柱》的理解。在未來漫長的歲月中,這六大支柱會時刻提醒著我,回歸自己,真正把自我擺在重要的位置上,為這副身軀和靈魂而好好活著。 Ps:以前有人說,修行會離開紅塵。我不這么看,我覺得紅塵內外,都是修行的地方,人人都是修行者。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就進入到修行的軌跡中。 我們吃喝玩樂,我們結婚生子,我們面對生死離別,我們經歷各種是非喧囂,這些紅塵中分分秒秒上演的事情,這都是生命修行的表現。我要在紅塵中徹底釋放自己的潛能,也盡可能多地感受世界的精彩,這就是我的修行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