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癥是什么?小兒厭食癥指的是孩童長時間出現食欲減退或食欲不振,多發于1歲到6歲的孩童身上。一般來說,小兒厭食癥的主要癥狀有很多,包括嘔吐、食欲減退或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瀉和便血等癥狀。小兒厭食癥多由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多種慢性疾病等都會導致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的原因? 1、多種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厭食。全身性疾病如結核病、膠原病、貧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胃腸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壓、酸中毒、尿毒癥、心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淤血,以及各種原因的腹瀉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見的原因。 2、大多數的厭食癥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零食過多、餐前飲用大量飲料、進食時注意力不集中(如邊聽故事、邊看電視邊吃飯)等等不良的習慣,可以擾亂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從而使患兒食欲減退 3、家長長期強迫進食的惡果。這些家長他們常常過分擔心小兒營養不足,體重增長不快,進食量過小等,強迫小兒進食。大大影響了小兒的情緒,產生了“進食等于受罪”的錯覺,并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性拒食,最終發展成厭食。 4、長期服用藥物可能會導致小兒厭食。如紅霉素、氯霉素、磺胺類藥物以及氨茶堿等。維生素A或維生素D服用過量導致中毒,也會引起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家長怎樣預防 1、要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進食定時定量,一般兒童每日3餐,每餐間隔4-5小時,幼兒4餐間隔3-4小時;用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不吃的話等用餐時間結束,所有食物收掉,二餐之間即使想吃也不能給食物,注重培養小孩自己的進食能力;這么做是孩子有空腹感,有利促進胃液的正常分泌。 2、控制零食:數量要控制,不可因貪吃零食而影響正餐攝入。優選零食品種。質量成分要講究:上午宜給一點高熱量食品,如巧克力、蛋糕、餅干等;午睡后喝點白開水,下午給一點水果 (在游戲的間歇期給予),晚餐后一般不再給零食,若有條件可在臨睡前喝一杯牛奶。 3、安排食譜要力求多樣化,讓孩子有充分的選擇余地,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對偏食的孩子在改變烹調和家長的示范鼓勵行為方面下點功夫,逐漸喚起孩子對食物的熱情。 4、環境適宜:創造良好的就餐氛圍,大人小孩一起吃,切忌吃飯時訓斥或逗孩子玩;喂養得當寶寶不吃時不要追著喂,能吃多少算多少,避免傷食。 5、體育鍛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量,以促進脾胃蠕動,促進食物消化。 6、用藥要小心,不要濫用清熱瀉火類藥物,如板藍根沖劑、清熱瀉火口服液等,因為此類藥物多性味苦寒傷胃;家長要切記,切不可因寶寶大便干結俗稱“上火”,而過食寒涼類藥物。不濫用抗生素;家庭用藥可用益生菌,參苓白術散、嬰兒健脾散、小兒化積口服液等中成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