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于三仄尾前些天看到一個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篇《題破山寺后禪院》?回答的時候發現這首詩有兩處三仄尾。學習格律都知道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
其中【平】平平仄仄有兩種變格,一種叫做鯉魚翻波,一種叫做三仄尾,唐詩中有非常多的三仄尾,關于三仄尾是否屬于律句,還是有一些爭議。 一、清朝人的認識清咸、同年間詩人清代董文渙《聲調四譜》中便說:“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 平平仄仄仄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仄尾,董文渙認為這不是古體詩的句式,屬于拗體律句。另外他所說的”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是指第一個字是平聲:平平仄仄仄,不是仄平仄仄仄,所以無“無夾平”。如果這里“夾平”,很明顯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句的大忌。清朝大家王士禎關于孤平的說法是:沒有連續兩個平聲就是孤平。 康熙己未進士,比王士年輕三十幾歲的趙執信曾經求教聲調于王士禎,王士禎不肯告訴他,于是“執信乃發唐人諸集,排比鉤稽,竟得其法 ”。趙執信《聲調譜》也講到:
今天就說說唐詩中的三仄尾,先從這首 《題破山寺后禪院》的詩體說起........ 二、《題破山寺后禪院》的詩體與三仄尾這首詩被收錄于《唐詩三百首中》 五言律詩目錄下,是一首體式比較特別的律詩。這是一首平起仄收的“偷春格”五言律詩。
1、偷春格 五七言律詩的中間二聯要求對仗,首尾聯不必對仗。但是這首詩首聯對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頷聯不對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首五言律被稱為偷春格。 2、三仄尾 出句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平平仄仄仄,被稱作三仄尾,這首詩有兩處三仄尾: 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 山光悅鳥性,平平仄仄仄。 一首詩里有兩處三仄尾還是非常少見的,不過三仄尾在唐詩中非常多,幾乎可以當作正格看待。 二、從初盛中晚看唐詩中的三仄尾1、初唐詩
第七句,無論去與住,平平仄仄仄,注意論,在這里是平聲。
第三句,云霞出海曙,出,是入聲字,平平仄仄仄。 2、盛唐詩
這首詩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是大拗,對句用第三字平聲救拗,這里不細說。單說三仄尾,微升古塞外,庭前有白露,都是平平仄仄仄的句式。
3、中唐詩
第一句,彌年不得意,得,是入聲字,這句是三仄尾。
第七句,殷勤報賈傅, 平平仄仄仄。 4、晚唐詩
第七句惆悵無因見范蠡, 中仄平平仄仄仄。 李商隱《流鶯》
第七句,曾苦傷春不忍聽, 中仄平平仄仄仄。 三、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有三仄尾嗎?格律詩是所以在唐朝達到了頂峰,與科舉考試必須靠排律的創作也分不開,在上官儀、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傳承和發揚下,近體詩的格律到了武則天掌權時期基本完備。進士科考試的試帖詩非常的嚴格,我看過的這類事不多,舉幾個例子。
試帖詩是不是允許三仄尾,我不太清楚,至少我沒有見過,下面還有一首清朝的試帖詩,也沒有三仄尾:
結語在永明體以后,詩人們多喜歡作格律詩,據統計,南北朝后期的格律詩占比(近體與古體的占比)是多于唐朝詩人的,在南朝末期不成熟的格律詩作品里也能看到三仄尾,例如庾信《昭君辭應詔 》: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還有陰鏗《蜀道難》: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 南北朝詩人解決了平仄、對仗的問題,隋朝解決了押韻的問題,唐朝初期解決了黏連的問題,格律詩在杜審言時期基本完備,但是還有半古半律的情況,到杜甫以后就不多了,不過三仄尾似乎一直被承認為格律詩的特殊一體。 道聽途說,請多指正。 @老街味道 詩是吾家事 杜甫爺爺的這首詩為什么被稱之為初唐五言律首倡 讀懂了他們就讀懂了宋詞 10個人和10首詞(下篇南宋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