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最看重“仁”這個概念,孔子對此的理解非常獨特。孔子說:“一個人若是真正有道德,是不會討厭不道德的人的。”一個愛好“仁”且有道德的人,簡直達到了最高的修養境界,如果對不仁之人還有討厭和輕蔑之感,就算不上完全的“仁人”。 孔子認為,“好仁者”和“惡不仁者”都應有一顆仁愛的心,在這里人性本善就意味著人性本仁。儒家認為,仁就是要求我們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孟子》中有段對話很有名,說的是齊宣王和孟子談聲色貨利的事情,兩個人的交談雖然看似平淡,內里卻是波濤洶涌,平淡的語句之下有無數深意,互相都是針鋒相對。孟子的總體觀點是:齊宣王好樂就應該與民共享,好色就應該讓民間男女得其良配,好貨也是如此。評判道德的一個根本標準就是推己及人。 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須與其他人相互配合,為了使我們的學習、事業和生活更加順利,就需要人際關系保持最佳狀態。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學會推己及人。 一個人若有仁德,就不但想著自己安身立命,還想著也要讓別人安身立命,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助別人成功。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如此。 南宋有位大詩人名叫楊萬里,他的妻子七十多歲了,天冷的時候依舊每天很早起床,然后直接進入廚房,生火、燒水、煮粥。熬粥需要很長時間。楊夫人就在旁邊耐心等侯。熱粥的甜香非常誘人,連院子里都回蕩著這種香氣。每天早晨,仆人們就是在這熟悉的香氣中先后起床洗漱,來到廚房,楊夫人早已為他們每人盛上了一碗熱粥。 楊夫人的孩子看到母親如此勞累,于心不忍,就勸母親說:“天寒地凍的,何必如此勞累呢?”楊夫人微笑著教導他說:“他們盡管是仆人,卻也被自己的父母時刻牽掛。現在天寒地凍,還要他們辛苦干活。他們只有喝了粥,心里才能有點熱氣,這樣對身體也有好處。” 兒子恍然大悟,楊夫人真是一個善良體貼的好人。她能夠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設身處地地關懷別人。楊夫人的這一番話既是對兒子的教育,也讓仆人們感受到溫暖。 這段故事雖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也可以看出來,小事往往反映大道理。我們在社會上生活,不要把自己厭惡的東西推給他人,更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立足也不能阻礙別人立足。因此,仁德之心其實和孔子的推己及人是一個道理。 不過,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須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遵守一定的原則;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需要畢竟有所差異,有些東西即使對他人有好處,卻又未必能被接受。如果對方拒絕接受,我們也應該尊重對方拒絕的權利,而不要強行推給別人,否則不就變成對推己及人原則的濫用了嗎? 總之,推己及人就是儒家的“為仁之方”,就是要求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先賢在數千年前如此教導我們,它是“仁”的根本,今天的人們在為人處世中仍然可以從儒家的這條原則中學到很多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