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對著名中醫專家王綿之、趙紹琴教授臨床治療慢性腎衰的用藥經驗進行了比較,相同處是均用丹參活血化瘀,以大黃、茅根等通腑、滲濕而泄濁;不同處是王補而趙瀉、王溫而趙涼;趙教授還必用風藥宣展肺氣、疏風勝濕、疏調三焦。 王綿之、趙紹琴教授均為聞名全國的著名中醫學家,醫術精湛,在疑難病的辨證治療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慢性腎功能衰竭(即慢性腎衰)是由各種慢性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炎、小管間質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久治不愈,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腎臟引起的腎功能受損衰竭綜合征,其呈慢性過程和進行性發展,終至尿毒癥期。預后較差,為內科常見疑難重癥。西醫治療主要包括原發病的治療、營養療法、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血液凈化療法和腎移植。根據臨床表現,慢性腎衰屬于中醫“水腫”、“癃閉”、“關格”、“溺毒”、“虛勞”等的范疇。中醫藥辨證得當,可收到良好效果,或治愈、或使病情穩定、或延緩病情惡化;尤其是治療腎衰合并的浮腫、貧血、高血壓,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具有較好的療效。王綿之、趙紹琴教授都擅長治療治療慢性腎衰。本文將對著名中醫專家王綿之、趙紹琴教授臨床治療慢性腎衰的用藥經驗進行比較,以益于后學者。 1、 王綿之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的用藥經驗 1) 扶正祛邪 王綿之教授認為慢性腎衰屬正虛邪實,正虛以脾腎陽虛為主,邪實為濕濁瘀血內阻。脾虛運化無權,腎虛氣化失調、升降失常,濕濁邪毒瘀滯為患,日久不愈,深而入絡而致脈絡瘀阻,若反復受邪,更加重了臟腑的虛衰,濕濁瘀阻更甚,進一步阻礙氣機,導致腎功能惡化。王教授用藥以補虛為主,兼顧祛邪。益腎不留邪、導濁不傷正,能延緩慢性腎衰的發展。補虛以補益脾腎為主,常用中藥如仙靈脾、杜仲、山茱萸、菟絲子等溫補脾腎,配熟地陰中求陽;人參、白術、茯苓、黃芪等補脾益氣,配當歸養血。祛邪以利濕泄濁、活血化瘀為主,常用中藥如大黃、車前子、茅根等通腑、滲濕泄濁,丹參、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臨床療效顯示能夠明顯改善腎功能。 2) 調理脾胃 慢性腎衰患者常見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泛惡欲嘔、便秘或便溏等腎病及脾的癥狀。王綿之教授在治療慢性腎衰時特別重視脾胃的調理,通過調理脾胃,能夠緩解惡心嘔吐等癥狀,并使食欲漸旺,氣血生化有源,故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免疫功能等臨床化驗指標,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全身的營養狀況,穩定了病情。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善治病者,惟在調理脾胃?!蓖踅淌趯⒗顤|垣調理脾胃的思想貫穿到各種疾病的治療中,成為他治病用藥的顯著特點之一[1],對慢性腎衰患者的調理脾胃主要有健脾益氣法、和胃降逆法、辛開苦降法、通腑泄濁法等。常用方劑為香砂六君子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旋復代赭湯、二陳湯等。 3) 平穩緩治 王教授治療慢性腎衰主張緩慢調治,不可急于求成。使用和緩的中藥,逐漸顯效以改善慢性腎衰的癥狀,延長病情的進展和惡化。主張具體用藥時不可大補或大泄,認為大補使瘀阻更重,大泄更傷陽氣。對肉桂、附子等大辛大熱之品用量極小,配以熟地、當歸滋陰,補陽而不傷陰以冀陽氣漸復,水濕濁瘀得化,補而不膩、下不傷正,體現了剛柔并濟,溫潤并用的用藥特點。 2、 趙紹琴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的用藥經驗 1) 涼血化瘀 趙紹琴教授認為慢性腎衰的基本病機是邪入營血、絡脈瘀阻[2]。慢性腎衰的本質以邪實為主、多熱多瘀,決非虛證。貧血、血肌酐、尿素氮高是由于體內邪毒不能排泄,即大實有羸狀。邪實深伏是本,嘔惡、神疲、乏力等虛象是標。唯當攻邪,邪去則正安。邪毒久留不去,深入血分,蘊郁化熱成毒,以致脈絡瘀阻。治療上大忌溫補,必須以涼血化瘀、清泄邪毒為主[3]。這樣能有效地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涼血化瘀常用中藥為丹參、茜草、赤芍、生地榆或加水紅花子、炒槐花、紫草等。清泄邪毒常用中藥為大黃,加茅根、蘆根利濕清熱,加焦三仙、水紅花子消食導滯,加檳榔消積行氣利水。 2) 疏風勝濕、疏調三焦 趙紹琴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的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善用風藥。認為邪熱內郁需用宣透的方法透邪外出,多用風藥來宣展肺氣、疏風勝濕,疏調三焦,使邪外出有路。風藥多入肺經,肺氣宣則一身氣機通達,營衛調和,氣化得行。常用中藥為蘇葉、杏仁、荊芥、白芷、防風等。若伴瘙癢加地膚子、白鮮皮、草河車;腹脹滿加青陳皮、木香;夢多加柴胡、黃芩、川楝子、竹茹等;嘔吐加半夏、竹茹、灶心土。并且強調控制飲食和運動鍛煉。 3、 用藥經驗比較 1) 相同處 王綿之、趙紹琴教授都認為慢性腎衰的主要病機是濕濁瘀血內阻,都用活血化瘀、通腑滲濕之品。均用丹參活血化瘀,以大黃、茅根等通腑、滲濕而泄濁。 2) 不同處 王綿之、趙紹琴教授對慢性腎衰的基本病機的認識不同。王綿之教授認為慢性腎衰屬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趙紹琴教授認為慢性腎衰的本質決非虛證,以邪實為主、多熱多瘀。臨床用藥方面王教授主張扶正為主,多用補藥以溫補脾腎;而趙教授主張攻邪治病,多用泄藥以清泄邪毒、涼血化瘀、祛濕利水、消食導滯;王教授用藥偏溫,而趙教授用藥偏寒涼;即王補而趙瀉、王溫而趙涼。趙教授還常用風藥來宣展肺氣、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雖然都用活血化瘀祛濕藥,無論從劑量還是藥味之數量,趙教授都遠遠超過王教授。 參考文獻 1、 蔣燕 王綿之遣藥組方規律探討 (中國醫藥學報 2002年2月 109—111) 2、 龍致賢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家集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年8月 151) 3、 彭建中、楊連柱、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6年 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