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醫學史上,刺血療法是一種最古老的針刺治療方法,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廣泛流傳于民間。 在原始社會,由于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落后,生產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與此同時,各種疾病流行猖獗,又不時被毒蛇猛獸所傷,或受時氣侵襲而致病。受傷或患病后無醫無藥,為了自身的生存與健康,自求救護,消除病痛,于是出現了醫療專用的石刺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這便是刺血療法的起源。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第14號墓葬中發現的一件石鐮,就是當時的醫療器具——砭石的一種。當時這種原始的針具廣泛用于切割膿皰和刺破身體淺表經脈血管放血。以砭石治療疾病,在春秋時代就有文字記載,在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中醫書籍《五十二病方》和《脈法》中稱之為《啟脈》,并敘述了用砭石治療癰腫的方法。 秦漢時期出現了金屬制造的工具。在《皇帝內經》中稱為“九針”。古代的“九針”是九種不同形狀和用途的針具,其中用于針刺放血以治療癤腫、熱病、止痛等疾病的“鋒針”就是現代用于針刺放血治病的三棱針。 于兩千多年前成書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關針刺治療,幾乎半數以上均是采取針刺放血,在162篇中有40多篇論述了針刺放血療法的名稱、針具、針法、取穴、主治范圍、禁忌證和治病機制等內容,成為經絡氣血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晉代葛洪在他的《肘后方》中提到“療急喉咽舌痛者,隨病所左右,以刀鋒截手大指后爪中,令出血即愈”。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記有“胃虛令人病善饑不能食,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陽橫絡出血,喉痹,針兩手小指爪紋中出血,三豆許愈,左刺右,右刺左。” 金元時期,在臨床上應用針刺放血療法祛邪治病最有創新成就的醫家,首推張子和。他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對“刺絡瀉血”獨樹一幟,對此論驗尤豐,頗有獨創。在其代表著作《儒門事親》一書指出:“宜其出血在表,故宜汗,其火在上,故宜吐,以其熱在中故宜下,出血之于發汗,名雖異而實同。”可見瀉血療法,屬于汗法的一種,在針灸學術上獨成一派,攻瀉派。 元代醫家王國瑞在所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提出針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療渾身發黃、風毒癮疹、變身瘙癢、抓破成瘡、青盲雀目、視物不明等疾病。 明代著名針灸大師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針刺放血法內容亦十分豐富。并認為“病有三因,皆從氣血”,“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到了現代,刺血療法越來越被醫學界重視,并得到了較大發展。從而使刺血療法的適應范圍進一步擴大,療效不斷提高。 |
|
來自: 昵稱Qigkg3af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