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腸胃炎調理手法 腸胃炎病因: 腸胃炎是泛指消化系統發炎的疾病,為籠統的稱呼,具有非特異性,通常不能清楚判定病因。 腸胃炎病因主要有細菌、病毒、農藥、食物本身的毒素、食物和食物起的化學作用、或其他 無機性物質污染等。 急性腸胃炎是由于食進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如過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 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腸胃道粘膜的急性炎癥性改變。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 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 腸胃炎的危害: 1. 急性胃炎發病較急,癥狀明顯,嚴重的嘔吐好腹瀉會導致患者電解質和體液丟失,造成患 者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甚至敗血病。 2. 腹瀉和嘔吐作為胃腸炎的常見癥狀。患者由于腹瀉和嘔吐而丟失大量水分和無機鹽,當失 水超過體重的5%時,就會隨之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缺鉀時,可出現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 或有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也可能出現呼吸肌麻搏及腸麻痹等癥狀。 3. 胃腸炎會引發嚴重的并發癥,如中毒性擴張,多發生在全結腸炎患者,死亡率高達44%, 同時易引發腸穿孔。 調理手法: 1。先開后背督脈,重點做夾脊穴和膀胱經;肝膽、脾胃、大小腸,點刺、圓揉找痛點上油8.7.14.2.1 捂熱,接著安撫; 2. 翻身開任脈,從天突穴(嗓子眼)滑指到曲骨穴(恥骨);再開胃經,從鎖骨橫開到乳房 最高點^直到腹股溝(兩側都做);接著開脾經,從腋下往上滑(不要橫著往上)拐彎往下滑(乳 房側面)乳跟收一下到腹股溝。 3. 點開穴位(先點刺后滑指)上、中、下腕、氣海、關元、天樞、大巨(肚臍眼兩側1.5寸)。 4. 胃點刺圓揉找痛點上油8.7.14.2.1;腸點刺、圓揉找痛點上油8.7.3.1。 5. 便秘手法,大腸走向上橫下先點刺后滑指再安撫,.痛點上油8.7.3.1,先逆時針后順時針圓 揉,注意順時針是逆時針的兩倍。 :r'、 6. 做腿,先纖股溝交叉點,點刺、圓揉打開,腿外側胃經一直到解溪穴(腳背系鞋帶處》, 腿內側脾經一直到太溪穴(腳踝內側處),最后安撫。 六十五、胃痙攣調理手法 胃痙攣就是胃部肌肉抽搐,主要表現為上腹痛,嘔吐等。胃痙攣本身是一種癥狀,不是疾病, 出現胃痙攣時,主要對癥,解疼止痛止嘔,如果常常出現胃痙攣,應注意尋找原因,從根源上治療。 胃痙攣病因: 1 .環境因素 ⑴在環境因素中,飲食的情況最常見飲食不規律可能增加胃痙攣病的危險性,生冷和對胃有 刺激的食物常常可以引起胃痙攣病的復發。 (2)個人的不同習慣常與胃痙攣的發病有關,如長期吸煙者的胃痙攣發病率明顯高于不吸煙者。 ⑶藥物作用,如阿司匹林可以破壞胃酸分泌的自身調節作用及胃黏膜屏障,可致胃痙攣病。 2 .遺傳因素 胃痙攣的發為,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 3·身心因素 長期心理壓力或持續高度精神緊張,易患消化性胃痙攣。有些慢性疾病易伴發胃痙攣,如: 胃泌素瘤,.嗜堿性細胞性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肝硬變,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功能衰 竭等。. 調理手法. 1. 開背打通督脈,重點做夾脊穴和膀胱經肝、膽、脾、胃、小腸俞,點刺、圓揉找痛點上油 8.7.14.2.1捂熱,安撫。(兩個負級板放在肚臍眼上邊#下邊一個,M也挺好)。 2. 翻身開任脈,從天突穴(嗓子眼)點刺上、中、下脘穴,直到恥骨穴。然后再開胃經,從 鎖骨橫開到乳房最高點,#直到腹股溝(兩邊都做),接著再開脾經,從腋下上滑(·注意不要橫著往上)拐彎往下滑(乳房側面)乳根收一下到腹股溝。 六十六、胃下垂調理手法 胃下垂(giwtmpUmiM)是指站立時,胃位置下降,胃小彎最低點。本癥是內臟下垂的一部分,多見于瘦長無力體型者,久病體弱者,經產婦,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者和長期臥床少動者。 育下委病因: 正常腹腔內臟位置的閬定主要靠3個因素: 1. 橫_的位*和膈肌的活動力。 2. 腹肌力量,腹壁脂肪層厚度的作用。 3. 鄰近臟器或某些相關韌帶的固定作用。 凡能影響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動力降低,腹腔壓力降低,腹肌收縮力減弱, 胃膈韌帶、胃肝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過于松弛等,均可導致下垂。 癥狀:胃腹墜脹疼痛,食后加重,喜蹲不喜站,喜曲體側臥不喜仰臥,大便頭硬后溏,消瘦無力, 怕冷。 滲吸療法常用穴位:中脘,梁門,百會。 食療:A1*膠囊、A2膠囊每日二次,每次各三粒。 專家建議:家庭日常飲食主食中添加調節粉劑。 注意: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以增強腹肌張力,少食多餐,食后平臥。 宜吃:清淡有營養食物,山藥粥。 六十七、脾虛調理手法 脾虛,中醫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 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睥 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并可出現營養障礙, 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癥。 脾虛病因: 1. 脾氣虛:多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體虛弱。 2. 脾陽虛: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 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 中氣下陷:中氣亦指脾氣。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于肺,以榮養其他臟腑、若脾 虛中氣下陷,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4. 脾不統血: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 西醫認為,脾虛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齒松動、脫落,味覺減退;胃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 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踢于滯留;同時,W腸道內的表面 的祜膜逐漸變_,消化腺也逐漸蔞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這些生理 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冑逐漸袞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 癥狀:形體消瘦,貧血,低血壓,消化功能不好。 滲吸療法常用穴位:天樞,關元,氣海。 食療:A1膠囊、A2膠襄每日二次,每次各三粒。 專家建議:家庭H常飲食主食中添加讕節粉劑。 宵吃:食易消化物,多吃大棗,花生。 注意:忌生冷食物,不易暴飲暴食。 六十八、慢性肝炎調理手法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過半年,而轉為慢性 的肝炎。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后,起病隱匿,發現時已經成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傳染性較強。甲肝和戊肝一般不會發展為慢性肝炎,但是急性甲肝有遷延不愈的現象。丁型肝炎 只能和乙型肝炎同時發生或在病人已經攜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因為丁型肝炎病 毒是一種有缺陷的病毒,它必須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才能繁殖傳播,丁型肝炎也可以轉變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病因: 多由肝炎病毒引起,日久不愈,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氣機郁阻,運化失常所致。 癥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膩,脘腹脹悶,大便時溏時秘,易疲勞,出虛汗,睡眠差, 肝區不適或刺痛及隱痛,肝功能異常等。 滲吸療法常用穴位:肝俞、太沖、足三里、期門、章門。 食療:A1膠囊、A10膠囊每日二次,每次各三粒。 專家建議:家庭曰常飲食主食中添加調節粉劑讕| 宜吃:清淡易消化,鮮魚蝦,蔬菜水果 注意:戒煙酒,臥床休息,少食高糖,高蛋白,多脂肪等動物脂肪憾^ 六十九、肝火盛調理手法 所謂”肝火旺盛’常指人愛生氣,,易著急,動輒發火發_在影視作品中,常見劇中人物遇 到不如意的事,或者受到不公正對待而大動肝火,拍案i起,1氣之下手捂胸口、猝然昏倒,或 口吐鮮血、一命嗚呼,這就是”肝火盛”最生動的寫照。這類悲劇的原因,除了本人已患有如高血壓、 冠心病、肺結核、胃潰瘍等某些疾病之外,”肝火盛”是一個重要誘因。 肝火蠱病因: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喜、怒、憂、思i悲、恐、驚)過極w均可致病,其中尤以發怒對人傷害更大, 故怒傷肝之說。而”肝火盛大多是怒傷肝”的外在因素。其臨床表現輕則出現頭暈頭痛、 面紅目赤、心悸失眠、不思飲食、胸悶腹脹等癥;重則肝火犯胃而嘔血,肺火犯肺而咯血,肝風 肉動而抽搐,肝火沖心而心痛、昏迷或發癲狂。因此不可輕易發怒。 癥狀:動怒,生氣,脾氣急燥,頭痛失眠,面紅耳處 滲吸療法常用穴位:肝俞、太沖。 食療:A1膠囊、A10膠囊每日二次,每次各三粒 專家建議:家庭日常飲食主食中添加調節粉劑 注意:少動怒,保持心隋愉陜,多食水果,如西瓜,多食綠豆粥。 七十、便秘調理手法 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復雜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 排便費力等。.必須結合糞便的性狀、本人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作出有無便秘的判斷。如 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a 便秘病因: 便秘從病因上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類。 1.器質性 (1)腸管器質性病變:腫瘤、炎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 (2)直腸、、肛門病變:直腸內脫垂、痔瘡,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仇肥厚、恥直分離、盆底病等。' ⑶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疾病等。 (4) 系統性疾病:硬皮病、紅斑狼瘡等。 (5) 神經系統疾病: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多發硬化、脊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 (6) 腸管平滑肌或神經源性病變。 (7) 結腸神經肌肉病變: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巨直腸等。 (8) 神經心理障礙。 (9) 藥物性因素:鐵劑、阿片類藥、抗抑郁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 組胺藥等。 2.功能性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 ⑴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 因工作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工作性質和時間變化、精神因素等干擾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3) 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所致,常見于腸易激綜合征,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除便秘外 同時具有腹痛或腹脹,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 (4) 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于將糞便排出體外。 (5) 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秘_ (6) 老年體弱、活動過少、腸痙攣導致排便困難,或由于結腸冗長所致。 便秘臨床表現· 便意少,便次也&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干結、硬便,排便不凈感;便秘伴有 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由于便秘是 一種較為普遍的癥狀,癥狀輕重不一,大部分人常常不大理會,認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療,實 際上便秘的危害很大。 調理手法: 1. 開背,通膀胱經 2. 重做脾、胃俞用油8.7.9.13,1,肺、大腸俞用油8.7.9.15.1。 3. 點刺、圓揉天樞穴并疏通大腸經 4. 點刺、圓揉支溝穴(便秘特效穴)。 5^點刺、圓揉腹結、大橫、關元、中極并于神闕穴,小腹處分別順時針圓揉,安撫上油8,7.9.3.1。 6.點刺中、下脘,:滑肉門,并沿乳頭一線從上到下做胃經(既做腸不做胃,等于白浪費)。 以上只是針對便秘的通用手法,而患者個人便秘病因各不相同,所以醫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對 癥調理才能真正調好便秘。 酸堿平價值遠景 來自華林酸堿平DDS滲析技術 00:00 2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