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美術報》 作者:王簃軒 ![]() 隨著霸屏兩個月的《延禧攻略》和接檔的《如懿傳》的熱播,不僅僅是劇情引發熱議,兩種風格的服化道也引發了口水戰。兩部劇歷史背景同處乾隆時期,《延禧攻略》素雅,《如懿傳》濃艷,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乾隆色彩?它是用什么染料染的?又是怎么染的呢?想要了解這其中的色彩奧秘,不妨來中國絲綢博物館一探究竟。 真實的清代衣服到底長啥樣?為何人們會如此著迷宮廷服飾?其華麗麗的配飾“撩人”的秘密是什么?本期專家與設計師為你一一揭秘。 這兩部劇題材類似,同為反映乾隆朝后宮宮斗,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比較。不少人拿這兩部劇中服飾顏色比較,得出了《延禧攻略》中的色彩更耐看、更高級的結論。其色彩素雅溫柔,更符合現代人審美,博得了大眾青睞,于是有人就把這些色彩冠上了“莫蘭迪色”的名頭。 首先要明確一下何為“莫蘭迪色”。它是指法國喬治·莫蘭迪作品中的色調,有人評價說他是20世紀最獨特的藝術家,他一生的創作都是在畫著幾只瓶子和生活周圍的景色。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看不見鮮艷明亮的色彩,幾乎每一個色塊都是溫潤的灰色調,然而這些看似沒有任何活力的中間色,在他的筆下顯得高雅精致。這種“高級灰”的色調與《延禧攻略》成片中呈現出來的色調極為接近。 相比之下,《如懿傳》中服飾的顏色明艷許多,網絡中就有批評的聲音,甚至調侃為是“清朝版的鄉村愛情故事”,仿佛大紅大紫就代表了俗。 ![]() 從清宮檔案復原“乾隆色譜” 究竟這兩種服色哪種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呢?記者在探訪過中國絲綢博物館(以下簡稱“國絲館”)之后得出了答案。據國絲館副研究員劉劍介紹說,就成片效果來看,《如懿傳》中的服裝顏色更符合清宮實物遺存、史料記載。這兩部劇中戲服的顏色應該都是符合歷史原貌的,之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大相徑庭,更多的原因在于影視后期濾鏡、調色。 劉劍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于多年來國絲館圍繞“乾隆色譜”所做出的研究。他表示,之前學術界對天然染料的性能及染色方法已做了一定的實驗研究和探索,而對于某一歷史時期所使用的確切染色方法還未見詳細論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全宗乾隆至道光年間織染局檔案中有一些染作的資料,記述了用宮廷所用絲織品的物料消耗。在其中的一份檔案中還有清中期宮廷日用絲織品常用的顏色及染色方法。 清代織染局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設在京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裁撤。主要負責織造皇家內外用衣物,按期交與廣儲司。所織、染物品主要有各種常服、行服袍褂、套袖、褡褳裙,各種絲帶、繡紕、妝花絨、祭祀用的幡、桌帷等。此外,皇后親蠶活動后繅得的蠶絲也會送到織染局,染成紅、綠、黑、黃色后織造郊廟用的祭服。 根據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乾隆四十年間染作檔案統計,顏色名稱有40個。其中色系的分類是以染色配方中使用的主要染料類別為依據。藍色系包括:魚白色、玉色、月白色、深藍、寶藍、石青色、紅青色、元青色等8個色名。黃色系包括明黃色、金黃色、杏黃、柿黃、生沉香色、麥黃、葵黃、秋香色、醬色、古銅、米色、駝色等12個色名。綠色系包括松綠、深官綠、黃官綠、官綠、瓜皮綠、水綠、砂綠、豆綠等8個色名。紫色系包括藕荷、深藕荷、鐵紫真紫、紫紅色、青蓮等5個色名。紅色系包括紅色、水紅、桃紅、大紅、魚紅色等5個色名。其他顏色包括灰色、墨色2個色名。 檔案中記載的顏色名稱有40個,但染色方法只有34種,其中寶藍和深藍,官綠、黃官綠和深官綠,魚白色和玉色這三組每一組染色方法相同。從這份檔案就可以了解到清代的染色工藝已經達到了中國古代最高峰。 國絲館對“乾隆色譜”的還原不單單只靠文獻記載,還需借助現代科技分析現存清宮服飾,與史料相印證。劉劍告訴記者,盡管通過色卡可以盡可能還原清代宮廷服飾色彩,但在清代的不同時間、不同織染局,特別是不同染色師傅染出的顏色也都會有差別。所以,他們的還原選擇了一條極為嚴格的、多重證據的探索路徑。 從文獻中的種類和配方出發,到依賴染料本身上染顯色原理的科學實踐,并用分析化學手段準確鑒別出清代文物上的染料品種,同時比對同時期存世的乾隆服飾色彩以及復原色卡的顏色數值。通過檢測,官綠色紗線上染料的成分為蘆丁、靛藍和靛玉紅,分別為槐米和靛青的主要色素成分,與乾隆時期染作銷算檔案一致。 以服色定尊卑 從對“乾隆色譜”的復原中不難看出清代宮廷服色有著一套復雜的系統。《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是服飾的核心內容,服飾是“禮”的外在表現。封建統治者作為“禮”的制定者和掌管者,有著將“禮”滲入服飾色彩審美觀的內在要求,故而其推行的官民服飾色彩制度表現為維護法則、追求文化秩序、尊重規范的自發傾向。服飾色彩可以因時而變化,因事而變通。但尊卑、上下、長幼的序列不能因流變而動搖。 歷朝歷代都以各種條文律令,規范和管理著各階層的穿著,在色彩方面的規定已殊為詳盡,形成所謂的“貴色忌”與“賤色忌”。清代在此方面可謂發展到極致。清代以黃色、香色(次明黃一類)等為貴色,這些顏色是皇室或權貴人士的專用色,禁用于民間服飾。有關用色的煩瑣規定也不勝枚舉。 色彩作為服飾審美的特定范疇,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上的主體審美觀的物化形態。服飾色彩的認知與審美是人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不僅與主體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更與其信仰、道德、價值觀等文化內涵密切相關。通過還原“乾隆色譜”,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結構以及世風民情。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是我國廣泛使用天然染料的末期,天然染色工藝也在那個時期達到巔峰。17世紀初,太祖努爾哈赤建立清朝以后,宮廷服飾的染色依然采用漢人的技術,早期的服飾制度也與前朝相似。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大清會典》和《皇朝禮器圖式》對宮廷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的服色也有了本朝特有的制度。從“乾隆色譜”切入,亦可窺見乾隆時期的歷史和文化。 |
|
來自: 惠訓書院 > 《VII.織繡服飾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