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喜歡拍攝藍天的人,大多有著平靜淡然的性格。他們一般都有點小憂郁、有點小清新、有點小文藝,性格屬于偏內向的,愛幻想,有自己的想法。 你相信嗎? 在我看來,性格雖然說不準,但我確實喜歡那種藍藍的天空一望無垠的那種寧靜,喜歡那種無暇。仰望那蔚藍的天空,確實總感覺那片天有神秘的事物在吸引著我,牽動我的著靈魂。 一望無際的藍天,以他的開闊和純潔凈化著我的靈魂,撫平的人們的憂愁和哀傷。每一次仰望天空,都能讓人感覺自己在飛翔,自在無憂地遨游,忘卻所有的煩惱。 然而,許多朋友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看到藍藍天空,天氣又美得不得了,為什么照片出來天空是白的,不藍了?是什么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幾個可以把天空拍得更藍的小技巧,一起來嘗試一下吧~ 1. 順光拍攝 同樣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線下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要想讓天看起來更藍,你最好選擇順光光位拍攝,把太陽拋在你的身后。 您可以做個實驗,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分別拍攝順、側、逆光光位下的三張天空,對比一下,肯定是順光那張最藍。 順光拍攝的另一個優勢是,被照亮的地面景物和天空的光差會縮小,更利于控制曝光。 需要留意的是,順光拍攝可能會讓身邊、身后的物體投影進入畫面。 這種突兀的投影是很不自然的。無論你拍攝的是什么題材,只要處于順光光位,都應當盡量避免。 如果你想拍攝天空作為背景,同時天空拍出來是是藍藍的,那么就一定要調好拍攝的位置。藍天必須選擇順光拍攝,就是拍攝時人背向太陽,拍攝對象須在順光下的,在天空顏色比較鮮明的順光位最理想。 2. 控制曝光 天空的亮度總是比地面景物要高,畫面存在相當程度的光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精確控制曝光。 你可以在地面景物中選擇較亮處進行點測光,如淺色調的建筑墻壁、馬路,被陽光照亮的地面等。這樣一般可以得到合適的曝光結果。 當地面景物的畫面比例較小,天空畫面比例較大時,可以進行平均測光。 以天空為背景進行拍攝,通常的情況是天空的亮度要比地面景物亮度高,這時天空與景物就存在光差,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測光。測光有可以選擇景色中較亮的地方進行點測光,這樣較容易找到適合的曝光結果。 此外,天空的亮度會影響色彩的飽和度——過曝的天空變成一片死白,就是最極端的例子。恰當調低一些曝光補償,會讓天空的色彩更漂亮。 我們可以嘗試 -1/3ev 到 -1ev,在兼顧地面景物亮度與細節的情況下讓天空達到最藍。
拍藍天要盡量避開中午時分,一是這時候的光線接近于頂光,很難找順光位,二是陽光最為猛烈,光差往往很大,你很難兼顧天空和地面。 如果天空和地面的光差真的很大,你也可以嘗試把地面景物剪影化,拍出來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3. 添加色彩相應的前景,增加構圖的趣味性 只拍攝藍天白云,畫面總是比較乏味。即使天很藍,云很白,也無濟于事。 只有藍天白云,美麗卻單調 而如果添加地面景物作為前景,能有效增加畫面趣味性。 同時,地面景物也是直觀的比例尺,通過它們觀眾可以更好地判斷出畫面的尺度,更顯天空的廣闊悠遠。 怎么讓一個人看起來更瘦?讓她和一個胖子一起合影。同樣的道理,選擇合適的地面景物,通過色彩對比,能使天空顯得更藍。 樹是最合適的藍天風光照前景。綠色是與藍色相對的顏色,樹木與天空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使綠樹更綠,藍天更藍。 在色彩體系中,紅色是另一種與綠色相對的顏色;此外紅色還屬于暖色系,與冷色系的藍色對比更為鮮明。 如果附近有紅色屋頂,一定要好好利用: 你也可以嘗試利用道路添加引導線,將觀眾視線引向畫面遠方,增強縱深感與立體感。 高角度仰拍一些平凡小景物,你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獲。幾株小花小草,樹木延伸的枝條,作為藍天的前景卻意外地帶感。 需要注意的是,地面景物當然不是越多越好。 事實上,很多和天空有關的題材,如藍天白云,日落等,都容易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地面景物太多太亂,如下圖: 解決方案也異常簡單,爬到高處再拍吧。 不是說要您一定得爬到山頂上,小樓高層仰拍就可以了,效果也是很不錯滴: 4. 其他輔助工具 比如偏振鏡,就是拍攝藍天白云的好幫手。 偏振鏡的出色功用是能有選擇地讓某個方向振動的光線通過,在彩色和黑白攝影中常用來消除或減弱非金屬表面的強反光,從而消除或減輕光斑。側光下扭一扭偏振鏡上圈找到使天空最藍的角度,就可以拍攝了。 這玩意在順光逆光時效果可能不明顯,但在 90° 側光下是最有用的,扭一扭上圈找到使天空最藍的角度,就可以拍了。 另一種對藍天拍攝有用的濾鏡,是藍色漸變鏡。它的結構與中灰漸變鏡相似,區別在于它的漸層是藍色的。 把它的漸層對準天空-地面的分界線,這樣不僅能讓天空變藍而不影響地面,還能把天空壓暗減小光差,真可謂一舉兩得。
還有什么其它拍藍天的方法嗎?當然有。 比如用適當的后期技巧,將照片還原成更接近我們肉眼所見的色調。不過這個我們改天再說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