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社會的跨越,城鄉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40年間,從陜西關中、陜北、陜南婚禮的演進,攝影師們也從膠卷到數碼相機的技術更新換代中,用鏡頭記錄下中國式婚禮的變化,讓影像記錄了這個時代變遷。圖為 1980年,銅川王益區,一對新人帶著女方的嫁妝出發了。 今年60歲的姚忠智,家住陜西省銅川市,從事婚禮拍攝已經整整38年時間。他告訴筆者,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新娘的嫁妝一般是父母請當地木匠做幾件實用的家具。隨著發展,三輪小貨車成了結婚最好的交通工具,嫁妝的樣式也發生了變化。圖為1986年,銅川王益區,當時流行的北京生產的客貨車上拉著幾件簡單的嫁妝,在當時也算洋氣了。 當時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彩禮就會選擇流行的海鷗單筒洗衣機、海燕彩電、南方125摩托車、雙單門電冰箱、雙卡錄放機等,所謂“三轉一響”。而到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好的家庭子女們結婚,彩禮不僅送價值幾十萬到百萬不等的豪車洋房,更有甚者直接送整捆的現金。圖為1990年,銅川市王益區,大家壓著新郎鞠躬,婚禮臺上放著最流行的雙卡錄放機。 進入新世紀,秦巴山區的年輕人出門打工掙了錢,回家蓋起樓房,開起了小轎車,結婚也不忘緊跟時尚的腳步,家住漢江邊的小伙子苗苗2017年娶回了自己的新娘,他的方式更特別,直接租了一艘船。他說,要讓這碧綠的水,青翠的大山見證自己的愛情。圖為2000年,陜北米脂縣劉家峁村,新郎在眾人的簇擁下背著新娘走進了自家的院子。 時代的快速發展,催生著各種產物的應運而生,婚禮的樣式雖然越來越多,但都是因為愛情。圖為2003年,渭南市富平縣曹村,一對新人攜手共同走上幸福路。 無論是從前的三輪車接親、還是現在的豪車隊伍,或是個性青年騎自行車、敞篷觀光大巴等方式,迎娶的,都是滿滿的幸福。圖為2007年,一輛農用三輪車拉著嫁妝,一對新人以及接親隊伍走在雪地里。 2012年,陜西安康雙龍鎮雙龍村,一對新人走在紅地毯上。 2015年,西安市街頭26人騎自行車組成的迎親隊伍接親,新郎官張亞龍載著新娘,一路上,小伙們唱著《今天你要嫁給我》。 2015年,西安一高檔酒店里,一對新人手挽手走上舞臺,新娘潔白的婚紗是這場婚禮上最璀璨最美的明珠。 |
|